美文网首页語錄集
美国求学5年,她选择走进中国农村

美国求学5年,她选择走进中国农村

作者: 海创人物汇 | 来源:发表于2020-01-20 18:38 被阅读0次

    "

    罗易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

    “老土”创始人

    2018年深圳十大好青年之一

    联合国2018地球卫士青年奖中国区获奖者

    "

    文/Lily

    图/罗易

    编辑/李文博

    当我们所有人都聚焦于一线城市朝九晚五的奔波中,被笼罩于城市的雾霾、霓虹灯的污染、钢筋水泥的牢笼中时,这位带着儿时梦想的90后女孩,在美国求学5年后选择回到故土,走进中国乡村

    这位在深圳特区长大的女孩,从小就对自然和乡土有着特殊的情结,在看着城市一平一亩地吞噬着农村时,她内心很难过。这份内心的隐痛让她开始逐渐关注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

    带着这份执着与信念,她明确了自己未来的使命。从本科到研究生,她一直坚定自己的方向,选择人文社科、环境类别的专业,只为求得西方先进技术后,归来,重建中国农村。

    回归后的她,毅然放弃大城市的高薪、无视舒适区的安稳,而选择了田野、大山与河流,发起了“老土”平台,并用两年时间,把平台从独自一人发展到40人的队伍。

    心怀“陪伴农村发展”、“改善中国生态环”梦想的她,成为了穿梭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摆渡人”。

    〡缘起“熊猫”,她发起了“大山课”〡

     2012年暑假,还在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学习环境分析的罗易,通过教授介绍,去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做实习生。本来只是被熊猫吸引去的罗易,却因为这意料之外的实习经历,深深地爱上了卧龙保护区的乡土与自然。

    2008年5月12日,距离汶川地震震中不到20公里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

    震后重建家园是地震之后当务之急的事情。但罗易关注的是震后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传统文化的断裂与修复。在这样的环境里,她发现自然中有那么多或宏大、或微小的关系正在衍生与消逝。

    图片来自公众号“老土”

    一个月的 实习期很快结束,但卧龙的一切始终牵引着罗易。因此,2013年末,她再次来到地震后的卧龙,拍摄纪录片。透过镜头,她挖掘到了卧龙变迁后更深层次的因果

    这一切引发了罗易对当代社会中乡土文化与环境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于是,一直从事环境研究的罗易,带着儿时就埋藏心底的“乡愁”,开始想着要为中国的农村做点什么。

    在2016年学成归来,她彻底走进了大山,走到了农民身边,在村子里聆听、交心、陪伴。

    调研中的“老土”

    儿时的罗易,几乎执拗地一次又一次被父母带往乡村,每次,她都不愿意踏足农村的泥巴土地,娇气地要年迈的爷爷背,不愿帮奶奶剥玉米,不愿穿过田野去看成长的稻穗。

    长大后的罗易认为,乡村的经历恰恰赋予了她无数最最珍贵的品质:感恩、谦卑、自省、独立。乡村体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这份体验,恰恰是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缺失的。

    带领孩子们在山西永济蒲韩社区体验城乡融合

    于是,她在大山里开起了公开课,让农民听到了“外面的声音”;她把“城里人”带到了农村去,让那些从小生活在钢筋混泥土里的少年,体验什么是绿色家园。

    在零距离深度体验自然美好的同时,融入本地社区,挖掘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为当地村庄和村民续写传统文化的故事。

    罗易分享道,“在大山里的公开课中,每位参与者都会亲自为当地面临的农村发展问题设计和执行解决方案,创作属于自己的展示汇报,定制产出,并与更多人通过互联网分享见闻,直接进行公众教育、政策倡导。”

    下图摘自“老土”公众号中,参与大山公开课的学生留言。

      

    〡夹缝里的摆渡人〡

    罗易的父母三十年前生活在农村,他们是深圳的新一批城市居民。在爸妈平时的话语里,罗易听见了很多矛盾的声音,有眷恋热爱,有埋怨厌弃。其实这样的声音在罗易父母那一代人里,并不乏见。

    我们只把自己看成外来者,我们不可能成为本地人。”罗易从一开始就清晰知道,想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外来者”的身份,是不现实的。

    在深圳这样一个可以代表中国近二三十年发展缩影的都市长大,罗易不仅看见了社会的进步,也看到城中村、农民工等等隔阂现象。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看透这一点的,当然不止罗易一个人。其实当下的中国农村,已经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帮扶、合作,很多商业组织也在积极的布局农村

    那么一直浸染在都市气息中的罗易,到底有什么特别?一个美国留学回来的90后,究竟如何踏进那块遥远的土壤?

    “老土”是罗易与校友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社会企业创业比赛(SNVC)中酝酿出的乡土平台。经过长达3个月的比赛,罗易对社会企业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中,她看到了通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来运作公益活动,从而实现自己保护生态理想的可能性。

    在校期间的罗易

    毕业后,罗易便迫不及待地回国开启了创业旅途。“在这个时代,只有中国农村是最特别、最需要关注的。”

    虽然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例在增加,第一产业农业的比例在减少,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其实就是中国问题,中国农村发展的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罗易在上大学期间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发展与农村的深刻含义,中国最脆弱的地方和最强大的地方都在农村。农村残留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各种问题,但与此同时,农村也沉淀了中国千年文化传统和生态面貌。

    发扬传统文化,专注生态环保,连接城市与农村。”这才是罗易真正的梦想。

    在创业过程中,罗易并没有矫饰自己的内心,“外来者”就是她给自己和老土的定位。从小生活在都市的她,骨子里没有办法逃避掉在城里生活久了的特性。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也多数来自大城市,所以没有必要强行让自己变成村里人。

    “虽然不喜欢城市生活中的高压、浮躁,但我也习惯和依赖于都市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多年的国际教育引导罗易反思现代城市,而这就是“老土”的独特视角:

    站在城乡夹缝中,为更多人搭建一个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信息平台

    〡你若真心付出,必定有所回响〡

    罗易选择的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

    面对误会与不理解,罗易认为,人和人最本质的关系其实是非常纯粹的,如果带着不纯粹的目的,比如把农村只当成一个商业来看来,那就注定会碰壁。

    “现在国家提倡乡村振兴,各种公益的、商业的形式纷纷涌入农村,但是农民是否真正获利?农产品的销售是否是长期的?”以何种方式帮助农村健康发展,是罗易一直在探索的命题。

    卧龙是她梦想开始的地方,是她回国后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她日后持续关注、反复调研的项目。

    卧龙保护区其实一直都不缺资金和资源,但“老土”成员们运用自己的人文视角和城市经验,深耕于此。他们帮本地农民挖掘生态农产品、对接市场,帮当地组织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同时也帮当地梳理传统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农村发展是需要陪伴的,在罗易看来,这是一份长期的事业。“老土”将把自己的知识和真心都在此耕耘。除了展开文化挖掘和再创作,老土还将国际前沿的资源与中国农村进行链接,其中包括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态农业、垃圾社区残余处理等等。

    慢慢地,罗易开启了“环境+”模式的思考和探索:她把自己感兴趣的人文历史、户外旅行以及文字影像故事统统和生态环境保护联系在了一起。当这些元素交叉碰撞就产生了火花,实践下来就成了“老土”品牌下的一个个子项目。

    “老土”做的很多事虽然小,却能发挥很大的效益。“现代化是发展的必然,没办法完全改变,但我们可以让改变变得更好。”罗易希望能够通过农产品、农人故事以及乡村实践让城乡之间有进一步地理解和交融,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乡土自然的重要性。

    〡路途艰辛,但却温暖〡

    在“老土”,罗易所调研的每一个地方,设计的项目方案都是不一样的,中国农村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一个村落都有他们自己的生长脉络,罗易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温暖故事。

    罗易曾在卧龙实习的过程中,结识了当地的藏族青年“福贵”,这个普通的乡村男孩通过成人自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大专。毕业后他给美国机构做过四五年翻译,之后又回到卧龙的熊猫基地做市场方面的工作。

    受到公益思想的影响,他想要为家乡做些改变,却一直找不到方法和资源,长远的想法和困窘的现实交织,让他看不见未来。

    藏族青年“福贵”

    后来,罗易带着“老土”再次回到了卧龙。这一年多来,老土在卧龙的各大项目,福贵都合作并参与。每一次他都会和来自城里的青年一起坐下来交谈,关于卧龙,关于未来。福贵渐渐发现,其实不只有大资本的开发才能带来好的改变,现在他开始做一个农场,并发起村民一起成立了村民互助社,和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做生态农业。

    当然,除了农村里的人,对罗易来说,触动最大的还是参与活动的城市孩子。

    老土项目的参与者大多都是16、 17岁的高中生。某次卧龙项目,罗易破格录取了一位12岁的香港小朋友。在项目最后分享环节的时候,这位小女孩突然哇哇大哭,说自己在香港过得特别压抑、不理解父母、不喜欢那里的压力,但是发现在这里,自己得到了释放,以前和父母一起的那些误解与迷茫,好像一下子都有了答案。

    和福贵一样的农村年轻人,和这位12岁香港小朋友一样的城市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超前的想法在闭塞的圈子里显得有些异类,但”老土“给这些年轻人带来了全新的视野,他们不用再被消极压力左右,他们可以在农村、城市里更加自由地成长

    〡老土,让世界看见〡

    创办“老土”,走上乡村建设的道路,把中国乡村展现给世界,她的努力让世界看见了她,也让她有机会接触到世界顶级的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团体。

    这一次, 她把探索的脚步跨进了南极——她刚结束第三届“家园归航”项目(Homeward Bound)的考察。在来自全世界近80位环境女科学家中,罗易,是中国队年龄最小的一位成员。她深入南极腹地,开展海域和陆地的科考。

    家园归航”是全球最大的女性科学家南极探索项目,致力于提升女性在地球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和决策力。

    她回忆道:“那是没有信号、与外界断联的三周,我们从人类最远处的文明之地、世界最南端的尽头出发——火地岛地区的首府乌斯怀亚小镇。”

    她用镜头记录了南极之行的点滴,并通过虚构故事、个人艺术的表达方式来探究表达的界限,她将制作一部南极纪录片,解读一群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她们”与“远方”的邂逅。纪录片正在剪辑阶段,小编非常期待成品。

    针对这次南极的探索,罗易还展开了线上线下分享会:企鹅孵蛋到长大全过程记录、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与南极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全球顶级跨界科学家眼中的南极、南极共创艺术作品的过程……等议题。

    “不到10岁的时候,我就梦想着去南极。现在的我,也算是完成了儿时的一个心愿,并在自我探索与自我解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把‘老土’带上了更高的台阶。”

    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〡

    现在的“老土”,卖过蜂蜜,卖过土鞋,教过留守儿童。

    现在的罗易,习得了到哪就学会哪儿方言的能力,练就了半个月不洗澡的功力,还研发出了一套天然护肤的诀窍。

    她穿梭于在云、贵、川、藏、晋等十多个省份的山村和田野间,为了保护当地的自然和乡土文化环境,不断在教育、文化、农产品等各个领域尝试与农村公益结合。

     “老土”,从刚开始独自一人,现在发展到40多人。有从志愿者变为全职员工的,也有与罗易一样,在国外留学期间参与实习、毕业后加入团队的“海归”学子。 

    罗易和她的创业团队小伙伴们

    普遍的商业逻辑认为创业应该从细分领域切入,而“老土”的项目却在做跨领域的尝试。这可能在短期内很难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对于社会企业而言,商业的成功不应只看到一两年的利益,而应把眼光放到五年、十年长远的利益。

    我们做的是去改变认知、文化和引领社会方式,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

    “老土”给予她的,是用更多元的视角去拥抱世界。国外教育给她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不轻易批判和否定、永远鼓励尝试。如何建立年轻一代和自然的桥梁,将是罗易探索一生的命题。

    世界到底如何?我到底该怎么走?答案只有在自己独立思考,不断求索的过程中获得。面对当下的各种挑战,更是要迎难而上。    

    ——罗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国求学5年,她选择走进中国农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ts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