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高期待体现最普遍的地方,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因为自己靠努力学习获得了成功,所以特别希望孩子复制自己的成功路径,最好还能青出于蓝。还有的家长,因为吃了不好好学习的亏,所以特别希望孩子不要重复自己的弯路。这两类家长虽然初心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一涉及到学习的事,就容易焦虑,对学习盯得特别紧。往往从一年级开始,晚上、周末、寒暑假,孩子的空闲时间被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占据了一大半。家长天天晚上陪读讲题订正作业,不然不放心。家长的心情也会随着成绩起起落落:名次提高了,很欣慰,暗暗地把期待值又提高一些;名次降低了,就忧心忡忡,想着要不再给孩子报个什么班,哪科不行补哪科。
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上心,孩子也就内化了父母的价值观,把父母的期待内化为自己的期待,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把学习好当成维持自尊的精神支柱。成绩好,意味着自己就是好的,优秀的,值得被爱的。成绩不好,意味着自己什么都不是,一无是处,是个没用的废物。这样的孩子,往往自己知道用功,也想好好学习,但往往学习方法是死用功的那种。而且经过多年的紧绷学习,到了初中或者高中,就已经学疲了,没什么后劲了。小学还好,到了中学,学习难度、强度都成倍增加,孩子就容易跟不上。一开始,孩子还会使劲追赶,但当他发现,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收效甚微,内心就会很崩溃,会有非常多的自责,认为自己太差劲,太笨了。这时候,单一价值观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学习好坏直接对应着自己这个人的好坏,学习成绩差了,说明自己太差劲,太笨了。还没等父母说什么,自己就已经自责得不行,学习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父母看到孩子压力太大,也会安慰孩子:学好学坏没关系,别有太大压力。但孩子只是头脑上接收到了父母的安慰,长时间形成的价值观,没办法在短期内扭转过来。他没办法原谅自己。他会因为自己学习不够好自责,会因为摆脱不了这种状态而更加自责——也许表面上看上去还好,但内心已经溃不成军。
所以,当父母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当学习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空间,很可能就会把高期待、高压力传递给孩子。孩子的自尊全靠成绩支撑着,就会比较脆,顺利的时候还好,一旦遇到些挫折,就容易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