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 王俊杰猛
杨家将传说流传不衰的原因 。
杨家将的传说,近千年而不衰,由于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有越传越盛之势,何故?这首先应该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找原因。大家都知道,盛唐之后,我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人民苦于兵役和徭役自不待说,更悲催的是,后晋统//治者石敬瑭,为了换取契丹贵州支持,作为皇帝,石敬瑭竟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从此,中/华/民/族长城关隘尽失,华北平原不保。至宋代赵匡胤统一中原,人们满指望他会有“收复燕云,一统中华”之举,谁知,懦弱的赵宋王朝,不思进取,只图苟安,使得黄河以北,千里蒙难,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祸害。
杨家将 焦赞 孟良而此时,杨家将就是在人/民身处水火的情况下,走上前线,抗敌卫国的。有名的“火山王”杨信(杨业之父,传说中的杨滚),那国人皆尊的“杨无敌”杨业,那契丹惮之的杨六郎,和那一班以佘太君为首的杨门女将,赴汤蹈火,浴血奋战,给契丹侵/略者以重创。这一来,使得患难深重的人民,自然就会由恨石敬瑭卖国,怨宋廷之懦弱,进而迸发出敬爱杨门英雄的心声。
宋遗民、元人郝伯常有诗曰:“燕云割山河,神州疆理蹙,称臣又呼父,万古天王辱。”——突出地反映了人民憎恨石敬瑭的心情。还有,宋遗民、元人刘静修有诗曰:“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便是用赵简子藏符常山的典故,讽刺赵匡胤积金赎燕不果,昏庸孱弱的赵氏子孙更无图强之志。
孟良 杨家将 焦赞北宋名臣刘敞,出使契丹,过古北口“杨无敌庙”,其诗作便几乎是杨业的评传了。诗曰:“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痛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此诗既有对杨业忠烈的高歌,又有对杨业悲剧的同情,实是人/民景仰英雄的内心写照。至宋灭元兴,明灭清立,又有近百年遭受外国列强的欺凌,人/民虑中/华之存亡,盼中/华之振兴,自然便把希望寄托在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身上,杨门忠良的传说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或许有人会问,在外族统//治者的高压之下,他们何以会容许爱//国的杨家将故事传播?问得好!——所有异族统//治者是不会容许人//民效法杨家将的,他们遍设文字狱,压制所有//爱国的正/义的声音。但是,这只能封众口于一时,却不能堵一世,要想把人//民变成哑巴,除非灭族,否则消灭一个民族的意识和尊严是不可能的。
历史的规律表明,镇//压愈甚,人//民反/抗亦愈烈。正是因为这一点,保证了杨家将传说故事的明滋暗长。民间口碑自不必说,就是那些爱//国的文人、官宦,也敢直书其言。
以文人赵江汉为例:此人名复,德安人,元太宗伐南宋,被元兵掳去燕地,同掳者达数十万。元人见其是个懦生,妄图诱为己用,赵江汉严辞拒绝。他在过白沟河时曾诗云: “瘦马柴车出白沟,河山依归绕神州。都将百万生降户,换得将军定远候。”此诗便流露了那种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
焦赞 杨家将 孟良到元世祖伐宋的时候,又命赵汉江作向导,赵江汉拒绝说:“不愿引他人以伐父母之国。”正是这种民族意识之牢固,到朱无璋驱逐外族,统一中//国,至有“明太祖兴,大书其书,歌颂杨家将”故事的高潮到来。
后记:“杨家将”的传记中,最有名的就是杨业、杨六郎和杨宗保,但杨六郎及扬宗保与历史原貌有很大的差距。杨六郎(杨大郎)是杨业的儿子杨延郎,不是杨业的第六子,而是长子。杨六郎死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宋史上说他,“智能善战,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杨宗保应为杨文广,杨文广是杨六郎的儿子,杨宗保是虚构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