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彩影评、剧评、书评、诗评连连看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不是时间记录机器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不是时间记录机器

作者: 园子东角一棵树 | 来源:发表于2019-12-01 21:30 被阅读0次

一提到柳比歇夫,人们就想到他的“时间统计法”,他56年如一日地做时间记录的坚持。

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都传递着这样一种观点:只要你认真对待时间记录这件事,充分利用好时间,你就能超越自己、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于是,各种各样的时间记录方法应运而生,人们痴迷于记录与分析、总结与完善,表格、标签、图示、百分比让人眼花缭乱。

大多数人在尝试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放弃了,这太枯燥太费事儿了,忙起来忘了记录的事时常发生,时间留下一大段空白,记录结果出现了偏差,统计和分析失去了准确性,再继续下去没有意义。最后只能感慨一句:柳神就是柳神,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以企及的。

为什么我们不行?难道只有柳比歇夫一个人能够做到?如果是这样,那么“时间统计法”还有广为传播的必要吗?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定有什么被掩盖起来,被忽略掉。要想拨开迷雾、探寻真相、找到最真实的答案,我们应该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回到《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

柳比歇夫的时间日记全是枯燥乏味、干涩冷漠的事务性记载,没有感情、没有思考、没有动人的细节、没有丰富的语言、没有国计民生、没有个人悲喜。这就是一堆干巴巴的记录。

如果因为这些记录,我们就认为他是个精神空虚、灵魂麻木、偏执禁欲、为了献身的科学事业牺牲一切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仅仅把柳比歇夫看成一位没有感情的高度自律的时间记录者,也是不准确的。

乐天派、爱抬杠、喜欢冒险和流浪、不迷恋故乡的安稳、反对教条、旺盛的求知欲、好心肠——这些是柳比歇夫的自我评价。

这些特质与时间记录充满着矛盾,但它们和谐的在柳比歇夫身上共存。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我们把时间记录当成了他人生的全部,而忽视了记录以外的信息,我们认识的柳比歇夫是片面的、不真实的。所以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在学习了时间统计法以后依然无法掌控时间。重点不在方法,而是创造方法的人。

他有人性的弱点。会因为忍受科学的寂寞孤独而感到无力,会因为儿子的死亡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痛苦,会因为家庭的幸福安宁降低对学术的兴趣……他把自己的感情都放在与人交流的书信中,他愿意与人分享、与朋友坦白。

他兴趣广泛。喜欢散步、看歌剧、听音乐会,他学习历史、哲学、文学,甚至是音乐。他喜欢与他人通信交流。这要是放到现在,他就是个热衷于回复粉丝留言的微博达人。

对了,他还是个倒霉蛋。最初的时候,柳比歇夫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他的数学基础不够好(相对科学工作而言),他的同事都是各个领域的泰斗,人们对他的想法反应冷淡……这像极了刚入职场的我们:在别人眼里,你什么都不是。

即使到后来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依然遇到了一系列的倒霉事儿:差点因为另一位耿直的经济学家的政治事件被牵连逮捕、因为学术观点的争议被整、十年后再次被整……这些都没有记录在时间日记里,但是一张倒霉事儿清单附在了给一位年轻科学家的回信中。

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时间记录仅仅只是他用来记录工作相关的信息、进行自我管理的一个工具。柳比歇夫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时间记录机器,也不是一个为科学献身的苦行僧。他是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凡人。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作者园子东角一棵树同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不是时间记录机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ct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