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南园十三首》:李贺的失意与诗心,仕途坎坷中的艺术绽放

《南园十三首》:李贺的失意与诗心,仕途坎坷中的艺术绽放

作者: 读书笔记随录 | 来源:发表于2024-03-25 09:39 被阅读0次

    李贺生平简介】

    李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逝世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是唐朝中期的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贺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的一个破落贵族之家。他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然而由于历史变迁和家族衰落,到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时,家境已大不如前。尽管李贺对自己的宗室血统感到自豪,但实际上他的家境已经相当贫寒。

    李贺的才华出众,早年便以诗作闻名。然而,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这让他更加专注于诗歌创作。他的诗作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常常以鬼魅之诗表达内心的苦闷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作如《马》、《雁门太守行》等,都展现了他卓越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贺的生活充满了困苦和挫折,他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最终在27岁时因病去世。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诗歌却流传千古,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李贺是一位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的艺术表达,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生平虽然充满了困苦和挫折,但他的诗歌却永远闪耀着光芒,为后人所铭记和敬仰。

    《南园十三首》简介】

    《南园十三首》是唐朝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创作于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当时李贺二十四岁,正值青壮年。这组诗是李贺辞官由京师长安赴洛阳途中所作,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悲愤。李贺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而著称。

    李贺在青壮年时期曾怀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雄心壮志,然而他的仕途却历尽坎坷,始终无法得志。这组《南园十三首》正是他在人生低谷时期所写,借南园景物寄托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意和内心的痛苦。

    在诗中,李贺通过对南园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借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如“花枝草蔓”、“小白长红”、“嫁与春风”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诗歌不仅展示了李贺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总的来说,《南园十三首》是李贺在人生低谷时期的重要作品,通过这组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李贺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人生、仕途的独特思考。同时,这组诗也为我们展示了李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诗歌才华,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园十三首》内容、释义及解析】

    以下是《南园十三首》的完整内容、释义及解析:

    (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释义如下:花枝和草蔓在眼中舒展开来,白的、红的颜色点缀其间,像是越地少女的面颊一般娇艳欲滴。可惜到了黄昏时分,娇艳的花朵终会凋落,它们却自然而然地嫁给了春风,不需要媒人的撮合。

    解析:整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花朵的盛开与凋落,寄寓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美好易逝的感慨。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接受与顺应,展现了一种豁达与超脱的人生态度。

    (其二)

    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

    长腰健妇偷攀折,将餔吴王八茧蚕。

    释义:宫北的田埂在晓气的滋润下显得分外清新,黄桑树叶片上沾着露水,映衬着宫女的窗帘。身强力壮的长腰女子偷偷攀折枝条,准备拿去喂养吴王的八茧蚕。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田园的清晨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黄桑、露水、宫女、长腰女子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通过“偷偷攀折”这一动作,暗示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珍视,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其三)

    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

    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

    释义:竹林里,妇女们正忙着在缲丝车上缲丝,青蝉在日光斜照下独自鸣叫。桃胶在夏季的阳光下散发着琥珀般的香气,女佣们自己动手种植瓜果。

    解析:这首诗以缲丝和夏日景象为背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忙碌与充实。青蝉的鸣叫和桃胶的香气为诗歌增添了夏日的清新与宁静。诗人通过对女佣们种植瓜果的描绘,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

    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释义:我才三十岁,但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饱尝了饥饿的滋味。桥头有位长老同情我的遭遇,便传授给我兵书一卷。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困顿与对知识的渴望。通过“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早年的艰难生活。然而,即使在困境中,诗人仍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这体现了他的坚韧与毅力。长老的同情与传授兵书,则象征着知识与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释义: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人以“吴钩”和“关山五十州”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收复失地、建立功勋的渴望。同时,通过对比“书生”与“列侯”,诗人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文人的轻视与不公,进一步激发了自己的愤懑与不平。整首诗充满了豪放与激昂的气息,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释义:我寻章摘句辛苦劳作,只换得月下独酌,倚鸾孤栖。我不见当年辽海之上,刻石颂功的文章,又有何处能哭出我的一片忧国忧民之情?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以“寻章摘句”形容自己的辛勤创作,然而却只能换来孤独与寂寞。通过对“辽海之上,刻石颂功”的追忆,诗人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何处能哭出我的一片忧国忧民之情”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

    (其七)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释义:长卿牢落,空自悲叹,曼倩诙谐,也只是自我解嘲。我像陈皇后那样,虽长居长门宫中,却只能借读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以自遣,又怎及得上嵇康逍遥世外,长卧竹林之间。

    解析:这首诗通过借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不满与无奈。诗人以司马相如和东方朔的遭遇为引子,暗示了自己在现实中的困境与苦闷。同时,通过对比陈皇后与嵇康的不同命运,诗人表达了对自由与超脱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整首诗充满了沉郁与哀怨的气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其八)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释义:舍南有一片竹林,林中有一条小溪,我常在溪边读书、写字,老了时就在溪边做个钓翁。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人以“舍南有竹堪书字”为引子,描绘了自己在竹林溪边读书写字的惬意生活。同时,“老去溪头作钓翁”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整首诗充满了清新与宁静的气息,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态度。

    (其九)

    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

    泻酒木栏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

    释义:古刹钟声远远传来,叩击着心扉,让人惊觉天已破晓。千峰上浓翠的草木,还残留着昨夜的露水,仿佛在诉说着夜的寂静。我独自沿着藤蔓攀爬的小径前行,手中收集着石蜜,目光所及之处,长长的苔藓像是绿色的丝带,缠绕着新生的莼花。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时分的山景,以古刹钟声、千峰浓翠、小径藤蔓、石蜜和苔藓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简单、纯朴生活的向往。古刹钟声与破晓的天色相呼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而藤蔓小径与石蜜、苔藓等细节,则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其十)

    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释义:边塞上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虞卿,他无心于编写华丽的辞章,只是悠闲地在春风中摇动他的衣袂。我居住在舍南,门前有青青的竹子可供我书写文字,待到老去之时,我便在这溪边做一个钓鱼的老翁。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诗人借虞卿之典,表达了自己不愿为名利所累,只愿过上宁静自在的生活的愿望。同时,诗人也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场景:门前有竹可供书写,老去时溪边垂钓,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正是诗人所追求的。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超脱的人生态度。

    (其十一)

    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

    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

    释义:长峦山谷口,我倚着嵇康的家门,白日里千峰万峦,笼罩在一片翠绿的华光中。我亲自踏着藤鞋去收集石蜜,又随手牵着苔藓,采摘新生的莼菜。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逸生活的宁静与惬意。诗人以嵇康为邻,暗示自己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白日里,千峰万峦的翠绿华光为诗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而亲自采集石蜜、采摘莼菜等细节,则展现了诗人生活的充实与自足。整首诗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满足。

    (其十二)

    松溪黑水新龙卵,桂洞生硝旧马牙。

    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一匹染朝霞。

    释义:矿石中藏着新生的龙卵,溪边的土壤里生长着新生的马牙。谁能派遣虞卿这样的贤士来裁剪道袍,让我用一匹轻绢染成朝霞般的颜色呢?

    解析:这首诗以龙卵和马牙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神奇与生命奥秘的敬畏与好奇。同时,通过借用虞卿裁剪道袍的典故,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轻绢染成朝霞般的颜色,则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充满了奇幻与浪漫的气息,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十三)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释义:小树的枝条向小路伸展,夜间的露水打湿了田野旁的烟雾。柳花受惊于浦口的雪浪,麦穗上的雨珠涨满了溪边的水田。远处的古刹钟声穿越林梢,一轮弯月悬挂在天际,敲打着石头的火光,照亮了渔船上烧竹照明的场景。

    解析:这首诗以夜晚的南园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神秘。柳花、麦雨、古刹钟声、弯月、火光等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李贺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李贺的《南园十三首》是一组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色、田园生活、历史典故等多个方面的描绘和引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爱情、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和感悟。这些诗篇不仅展示了李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也为我们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园十三首》:李贺的失意与诗心,仕途坎坷中的艺术绽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ex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