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一个视频,讲述了一名德国少女遭受校园霸凌的故事,虽然是一则商业广告,但是却传递出温暖感人的信息,在网上被热传。
一名少女跟随爸爸到一个陌生小镇上定居生活。从大城市搬到小镇,少女对一切都感到陌生。不过,和小镇上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她也很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大家认识自己,特别是刚刚搬家,她很想尽快的融入新社区、新学校,结交一些新的好朋友。
但是,这个来自大都市的女孩有些与众不同。她的头发天生黑色,这与小镇居民的金发、棕发差异很大。更特别的是,女孩跟随爸爸长大,从小就非常喜欢黑色,打开她的衣柜、鞋柜,衣服,鞋子,一切都是黑色的,就连她的书包也全是黑色。
刚搬到小镇,这从头到脚的黑色就给她带来了麻烦。在学校,同学们对她投来鄙夷的目光,还对她进行恶作剧。回家路上,邻居们把她视为异类,敬而远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靠近女孩。
小镇第一天的生活让女孩饱受伤害,只希望快点儿放学,早点儿回家躲进自己的小屋。当她垂头丧气的走回家推开院门时,却沾了一手黑漆,抬头一瞬间她惊呆了,父亲正在把家刷成黑色。看着父亲忙碌的双手和那双包容慈爱的眼睛,女孩暖暖的笑了。
原来,父亲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父亲知道,面对陌生事物的出现,人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需要时间去消化理解。小镇的居民其实是非常纯朴的,过得是简单快乐的生活,血统也比较正宗。人们通常都是金发或者棕色头发,红色头发、黑色头发对小镇居民来说都是异类,更别说少女的头发不仅是黑色的,而且是长长的直发。
另外,小镇居民的衣服多是纯棉简约的基本款式服装,色彩都比较鲜嫩,女儿黑色的衣服对人们来说显得格外扎眼,尚无法接受。同学和邻居对女儿的反应也是情理之中,是能够理解的。
但是作为父亲,他不希望自己的爱女因为周围邻居、同学对她的歧视而遭到心灵创伤,可是他知道,想让女儿很快改变对色彩的偏好,脱掉黑色衣服,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把房子刷成黑色,先给女儿一个安慰,让她知道,父亲至始至终都在支持她,理解她,关爱她。至于改变她,则是后面细水长流的事情了。
面对女儿被霸凌的遭遇,女孩的父亲没有跑到学校进行申诉,也没有向周围邻居据理力争,他在用善念表达自己和女儿的诉求,用平和理性的心态希望小镇居民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们,这背后是一种忍辱修身的智慧。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文化是相通的。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忍,是修身、处世的“法宝”,是许多圣人贤哲立身进德的圭臬。
孔子就曾经告诫自己的学生子路说:“百行之本,忍之为上。”现在人们也常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忍不是无原则的顺从,也不是懦弱的表现。往往有德有志的人,才能够容人所不能容。在受到他人的羞辱时,能够恭敬谦逊、修省自身,而不产生怨恨忿怒之心。古代的中国人,常常以这样宽大的胸怀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
宋朝的李宗谔,为人宽厚,博学多才,官至右谏议大夫。他的父亲是宰相文正公李昉,父亲当政时,他总是避开嫌疑,远离权势,出入车马俭朴,与贫寒的读书人没什么区别。
有一天,李宗谔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父亲,但父亲马前的官吏并不认识他,对他辱骂呵斥。从此以后,李宗谔每次遇到这个人,都会自己回避隐藏,生怕这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而感到羞愧。
李宗谔身为宰相之子,不但能够面对无理辱骂而不动怒,还能够雅量容忍,善意的为他人着想,实在是富有涵养的诚善君子。
三国时的名臣王昶曾经告诫自己的儿子:“别人抨击我们,我们应当退而反省自身。如果我们自己有不对的行为,那么别人就说得很恰当了。如果我们没有他人所说的缺失,那么他就是在妄语了。对方批评得当,则对他没有伤害,对方妄语,则对我们自身也没有伤害,我们又何必去报复呢?所以忍辱的要领在于自我反省。”
云游斋录记载:“凡是遇到横逆,先要想想我为什么会遭到横逆,随后再思考我处理横逆的方法。平心静气,不要愤怒,则便可以消除灾患和远离横祸了。这是处理横逆的要领。”
人们通常惧怕别人的诋毁,往往是因为自己存有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心,或是存有渴望众人瞩目的虚荣心。因此任何有损自己名声的事,都会避之不及。其实没有他人的指责,自己又怎能看到自身的过失呢,看不到过失,又如何能够修正自身呢?一个耳聋目盲的人,又如何能够成功,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敬重呢?
“满招损,谦受益。”如果我们在受到侮辱的时候,能够放下高傲的心。去用别人的话,仔细衡量自己的行为。也许我们会有新的进步和提高。当我们用恭敬的心去对待别人,用谦卑的心去衡量自己时,往往会体会到另一番不一样的精神境界,就像人们常常说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