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人的一生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到底有多久?
在一起的时间也许很久很久,但陪伴的时间却在小婴儿呱呱坠地的啼哭声中,伴随着流逝的岁月,一点一滴地缩减。
这里的陪伴应该是有效的陪伴,即父母在适当的时间陪孩子玩耍,读书,谈心,分享……
一颗小生灵的诞生总会给一个刚组建的小家庭增添莫大的欢喜,初为人父人母,尽心尽力地呵护,照顾这可爱的小精灵,陪你哭,逗你笑,为你唱歌,讲故事给你听……多么温馨的画面,随着时间沙漏的一点点流逝,小婴儿开始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同时,他们也开始认识更多的小伙伴,而且他们会发现,和小伙伴们玩耍总是那么地开心,尽兴,外面的世界好像有一股说不出的魔力,他们的脚步不在仅限于家里的小房子,真是“”世界那么大,我要去转转”。
疲于工作的父母往往感到头疼,于是这项户外“探险”活动就顺理成章地交给了爷爷奶奶,而在不知不觉中,作为父母,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开始展开拉锯战。
幼儿园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五彩缤纷,小朋友有了更多更多的玩伴,他们唱歌,他们跳舞,他们充满阳光,充满活力。于是,在我们的工作日,也就是孩子们的上学时间,除了餐桌上的洗脸刷牙,一日三餐,辅导作业,父母和孩子都有了各自的交际圈,开始“各自为政”,这个距离也就开始略带明显了,还好,我们有星期天,可以带孩子去买东西,游乐场,放风筝等等,这个有效时间还是足够的。
当伴随着小学的钟声,小朋友三五成群,背着书包蹦蹦跳跳走进书声琅琅小学校园时,小朋友的交际版图也随之不断扩大,且不断地开始走向自立,开始不断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开始不断地和父母发生一系列的“小摩擦”,而此时,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就想加粗的字体一样,崭露头角!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还是比较听话的,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相对来说比较听话。三四年级的孩子则开始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断变化,并做出一些自认为理所应当但弄巧成拙的事,比如放学后不回家而是去同学家写作业,有时还会蹭顿饭,而另一边,家长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在此时已经大大减少了,更别说有效的陪伴了!五六年级的孩子独立性更强,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在逐渐地解开叛逆的面纱,他们有了自己称之为知己的三五好友,甚至更多,开始不断地拉大与父母的距离,进而开拓自己的“小世界”,有很多心里话也不太愿意和父母分享,有时甚至不愿意和父母待在一起,因为他们觉得束缚:父亲的威严,母亲的唠叨。
这个时候,亲爱的各位家长们,大家或多或少会滋生出些许的落寞感,别急,这种落寞感还只是个开始。
初中以后,大部分中学生需要留校住宿,也许,开始和父母“两地分居”,而这个时候的他们也正式进入了叛逆期,思想上更自我,甚至自我英雄主义;言语上更大胆,甚至口无遮拦;举止上更自由,甚至自由散漫。他们开始不听话,说脏话,公开与老师,家长顶嘴,并且故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气家长,活动范围更广阔,开始频繁的夜不归宿,甚至一些学生开始以和家长一起外出为耻,家长老师可谓操碎了心,更要命的是一些刺儿头们还常常拉帮结派,惹是生非,家长们却无能为力,这个时候的家长心里不再是落寞,而是前所未有的无助与无奈,想想,家长和孩子们的距离仿佛隔着一条万里长城。
好不容易熬过了叛逆期,孩子们步入了高中校园,然而,就时间上来讲,孩子们开始两周甚至一个月才放次假,回趟家,便是回家亦是匆匆忙忙,和家长说不上几句话就去也匆匆了。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开始颠覆,此时,父母多想让孩子多陪自己聊聊天,看看电视,逛逛街什么的,但时间不允许,初中时光留下来的“思想残余”多少还会作祟。
那么接下来的时光,父母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可就屈指可数了,大学的距离往往有几百里甚至千里之外,他们最多也就半年回趟家,和父母沟通的大多方式是电话或微信,而内容也常常以“生活费”为中心进行,而这样的沟通方式会伴随到他们考研,考博。
毕业参加工作后,他们还是着手自己的终身大事,成立自己的小家庭,慢慢地“独立”,大部分时间会陪在自己的妻与儿之旁。
父母终于慢慢老去,总是做好一桌子饭菜,打电话催着孩子们回来吃饭,可惜有加班的,有出差的,有聚会的------就是没有时间陪父母安安稳稳吃顿饭。桌旁黯然落寞的身影像极了小时候想要父母陪伴却不得的小学生。
最后的最后,和老人陪伴最多的便成了宠物狗或者宠物猫等。
这样算起来,为人父母者一辈子和自己的孩子真正有效相处的时间可就寥寥无几了。
也许,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反驳道:我工作忙,确实忙,真得抽不出时间。也有家长会说:我们在家挣不了太多钱,只能外出打工了。
对于外出打工的家长来说,我觉得可以理解,因为这个时代没有钱确实寸步难行,但是我还是要奉劝家长留下一个来照顾家庭,陪伴家人,不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徒增无限的落寞,明亮的眼睛充满无尽的羡慕,五彩的童年充斥遍地的寂寞。
如果外出打工的家长是出于无奈,情有可原,那么那些陪伴在家人身旁却无视孩子成长的父母又作何解释呢?我把这类孩子称之为“精神留守儿童”,父母天天都在身边,时时都能见面,但他们忙于应酬,忙于所谓的工作,忙于工作之余的休息,忙于手中的网络世界,陪伴,对于孩子们来说竟成了一种渴求甚至奢望,并通常会得到不耐烦的答案,存在的无视,陪伴的虚空,无处不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孩子会更叛逆,更不服管教,更加的自我,但其实,他们却有一颗落寞的心。
人的一辈子有多长也许不可控,但有效陪伴的时间却可以一点一滴地挤出来。陪伴不是为了将来多被陪伴,而是为了让孩子们的心灵洒满阳光和雨露,让他们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