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东坡传》30 虽迟但到 平步青云

《苏东坡传》30 虽迟但到 平步青云

作者: 时与猫璞 | 来源:发表于2024-04-21 06:30 被阅读0次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宋神宗开始表露出一些后悔之意。也许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对于新政反对派的责罚太重了。慢慢地,李常回到了京师,王巩也获赦回到北方。王巩,字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获罪之后被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南)监盐酒税,要知道宾州当时属于岭南地区,不仅僻远荒凉、气候湿热,而且物质贫乏,生活极为艰苦。

王巩赴岭南时,与歌女柔奴一路患难与共。三年之后,王巩得以北归,到苏东坡家里相见。

苏轼见一个几年前还是黑发爽朗的汉子,如今却见衰颓了。

此聚之后,苏轼便写了这首词: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很喜欢这首词里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安抚了多少离人游子的惆怅心,是能直抵心灵的顶级文字。)

苏轼定下心来,觉得人生到了自得其乐的阶段,想着这辈子就这样快快乐乐过着“淡而有味”的生活,谁知又突然被调离谪居地,再度卷入政治纠纷中。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朝廷突然传来消息,他被调到汝州任职。(高明的皇帝把一切当做他实现目的的工具人,无能的皇帝是一切别有用心或者弊端的工具人,他们身不由己,让下面的人也无所适从。苏轼这种抽风式地贬谪迁移都来自于皇帝和下官们的争斗,苏轼们就是他们搏斗的棋子,有些悲哀。)

按传出来的消息说,宋神宗本想叫苏轼执掌史馆,但朝中有人极力反对,最后没办法,只能亲笔下诏,把苏轼的谪居地由黄州移到汝州(临汝)。汝州离京师较近,比黄州环境好,是居住的好地方。

家里人更惊讶,苏夫人担忧道:“夫君,调令怎么来得如此突然。虽然汝州比黄州来得好些,但我觉得住在这里很舒心。”

苏轼点头,“我也是不想去,黄州挺好,在这里我们一家人过得很开心。”

苏轼逃避这道派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殆似小儿延避学”。调职的消息传来的两天前,苏轼还在定惠院后山的商氏园内和朋友们欢聚,喝酒聊天。调职令来之后,他犹豫了好几天,不知道该不该申请留居黄州。

他那几天还跑去了商家花园里看花,那里的花,花色比外面浓艳,花香比外面好闻。苏轼专门去店里买了个木盆,大小正好,可储水用来浇园子里的瓜。

一路逛街时苏轼还看到邻居何家有茂盛的橘子树苗,喜出望外的苏轼马上要了几棵苗,笑呵呵地说:这几棵苗正好可以种在自家雪堂西边,到时就有橘子吃了。

“思前想后,新派令是陛下的好意,只想把我从偏远的黄州调到环境更好的汝州,还是不要拒绝的好。”在家和苏夫人商量时,苏轼说出了自己这几天思考的想法。

最后决心服从命令,抛下了东坡的农庄。

(苏轼还是对皇帝有幻想,还是那个矛盾的苏轼。其实,他如果拒绝了调令,就此在黄州颐养天年,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这并不是苏轼的性格。)

多年的辛劳,他造的房屋,他开垦的农田,他种的菊花和茶树,都不可能带走,他不得不在别的地方另辟一个“农场”,更让他担心的是,他的文名与诗名会为他招致祸患。哪怕他官职微小,他的敌人依然对他丝毫不放松。

苏轼接受了调职,按规定上表给皇帝表示感谢。神宗看完苏轼的折子,发现他的文采比几年前更好。神宗不由得说:“苏东坡真是天才。”

可惜这时有人又想挑苏轼的毛病,他向皇帝奏道:“陛下,我认为苏轼仍在发牢骚。陛下请看,苏轼在这里用了‘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等字句。”

之后又提到他兄弟二人曾通过特别考试,意思是说他们凭策问通过考试,现在却为批评朝政而受罚,这不是在责怪皇上吗?”

这话说得用心险恶,好在皇帝还算清醒,他说:“我了解苏轼,他心里是没有坏意的。”

见陛下心意坚定,不受挑唆,那些人才没有继续说下去,但皇帝并未撤销五年前给苏轼定的罪名。所以哪怕到了汝州,苏轼的官职也仍然是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州团练副使。小小芝麻官,政治处境差,实际地位低。要说唯一的好处,那就是他能自由出入了。

这一年,苏轼已经四十八岁了。人生不觉间将近半百,这些年来,他西去东来,南迁北徙,当心中想沉下来静静过日子时,却又要连根拔起。心情复杂的他在临行前告别黄州父老时,写下了一首词: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归去来兮》)

启程后,苏轼趁着这难得的机会,去弟弟苏辙那里住了六七天。两兄弟长时不见,一见面,热泪盈眶,感慨万分。分别之后,苏轼先乘船去了九江,他要把家人接来。几番辗转之后,他于九月抵达金陵(今南京)。

带着家人到达金陵后,苏轼去看望了王安石。两人昔日针锋相对,此时都已经变得平和理性,何况王安石已是疾病缠身的老人,再也没有过去咄咄逼人的气势。但两人一谈到国事和新政时,意见仍不一致,吵归吵,可是谁也没有记恨谁。

看着这位昔日的政敌,苏轼内心不是没有触动。只是苏东坡已经不再是昔日的苏轼,他只是不喜王安石的偏执,却从不曾对王安石的人品产生过怀疑。人到晚年,那些曾经记恨过的,都变成了人生的烙印,回首时都是可以回顾的旧事旧人。王安石和苏轼都才学过人,同为佛教信仰者,两位昔日的政敌此时却能安心在一处谈诗论佛了。

(王安石比苏轼更能揣测圣意,官是第一位,文是附带的。苏轼跟他不是一路人,苏轼官没做到文之上,性格使然,还有他的出身及教育的大背景的原因。至于新政的对错,历史上也是褒贬不一,这里不做赘述。性格及道路不同的人是无法有共同语言的,所以王安石和苏轼一生不会成为好友。)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就任。一路长途跋涉,旅途劳顿,期间幼儿不幸天折,汝州路途遥远,一路奔波已经狼狈不已,加上突遭丧子之痛,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获恩被准。

由南京到靖江的路上,风光秀丽,他一路计划着买地置田。他和家人商量:“皇上可以把我由黄州调离,也同样可以把我调离汝州去往别处,不如在常州购置田产,以安身立命。”

家人都表示赞同。毕竟苏轼这半辈子都在不断地奔波,他每到一处就费心给自己寻找晚年养老之地。

苏轼的好朋友滕元发在南岸湖州任太守,因为知道苏轼的心思,几经考量,他劝苏轼到常州区太湖左岸的宜兴住下。在宜兴买好田,然后向朝廷上表请求住在该地,理由很简单,就说农庄是其唯一的谋生本钱。

苏轼爽快一笑,“正如滕兄所言,我现在也只能靠种田种树养活一家数口了。其他的,再也不想了。走了那么远,还是只有田地最为实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

当时滕家有一处田庄,按产量来算的话,每年可产八百担米。

虽然位置偏僻了点,到城外二十里的深山里了,但苏轼和家人商量,“如果我们能买下这个田庄,那便再也不用担心日后的生计了。”

于是苏轼托朋友卖掉他父亲在京师留下的住宅,这样一来,他就可以筹钱用来买这处田庄了。(苏家出川时是风光无限的,苏洵算是完成了家族的进阶。苏轼后半生颠沛流离,官职一贬再贬,还到了这种靠种田为生的地步。想来是非常辛酸的。)

在去买田庄的路上,苏轼还说:“我这人其实最喜欢种树了,不仅会种,我还会自接果木,如果有机会我肯定会买一小园种个三百棵柑橘树,种成一个柑橘园。”

苏夫人笑道:“那你不成了柑橘居士了吗?”

住在张方平家时,苏轼还遇上了一件叫人感慨的事。张方平设宴款待他,席间他认出张方平儿子的侍妾就是前黄州太守的宠妾。她叫胜之,太守当初最宠爱她,她的吃用都是最好的。那位太守是苏东坡的好友,后来不幸亡故,所以胜之只好改嫁到张方平家。席间宾主尽欢,但苏轼想起往事却几度红了眼眶。

胜之也注意到了苏轼的异常,但她心思简单,礼貌向苏轼一笑,便转头和别人聊了。

苏轼一看,心里很不舒服。后来他和别人说:“能不纳妾便不纳妾,你看黄州太守的宠妾胜之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朝云知道这件事之后,倒是说了一句:“也许有些话胜之也不会说出来吧。”

苏轼听完之后,默然不语。他口无遮拦的脾性依然是没有变,一见之下就把胜之归到了不念旧情那类人里。其实,按苏轼的心性来看,他的感怀是想起了故人,但在胜之眼里,一切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哪怕有再多的感怀,与人说,或不说,都是她的自由。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论,也无须再论谁是谁非了。世间的事从来不是黑与白,太多时候都是灰与尘夹杂,落到最后,谁也理不清本来面目究竟如何了。

不久又传来一个消息,宋神宗病了,而且病情发展迅速。三月一日他的母亲——英宗太后开始摄政,三月五日皂帝驾崩,  三月六日胡廷就降吕准苏轼暂住在常州。

英宗太后一直对苏轼另眼相看,青睐有加。

命运的齿轮瞬间逆转,一家人又搬回常州宜兴县。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四月三日,苏轼带着家人离开了南都。五月二十二日抵达宜兴县的新家。

苏轼非常喜欢这里,还因此赋诗一首。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前茴粟汤。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此生也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这里山水有情,风物美妙,空气湿润而洁净,满眼翠色。苏轼带着家人们兴致勃勃地到处看地,看田园。一边看一边规划,这里可以种果树,那里可以挖成池塘,放上鸭子……可到宜兴才十天,定居的计划初具雏形,朝廷就让苏轼复官了。确切地说,是英宗太后准备启用苏轼了。

苏轼被任命为登州(今山东文登县)太守,这让他十分诧异。

“这些都是京师的传闻,怎能相信?怎么能相信那个谣言满天飞的地方,我原来写首词,小舟从此逝,谣言还说我跑了呢!”家人也不敢相信,苏夫人说:“最近的四月十七日官报也并未提及此事。”

苏轼心乱如麻,没想到几天后官方派人来到,证实了这一消息。

全家人欣喜若狂,但苏轼心里却毫无波动。“青云飞步不容攀”,他甚至在给米芾(字元章,宋代大书法家)的信中说:“某别登卦都,已达青社。哀病之余乃始入闹,忧畏而已。”

最终,苏轼还是接受了官职。

因为掌权的是太后了,这位雍容华贵的太后,正用清醒而理性的态度改变着局势,司马光被任命为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有趣的是,司马光上任时,太后还派武装卫士到他家直接“护送”他去公署,怕他接到圣旨不肯赴职或拖延时间。(司马光也是个有趣的人,他最出名的是砸缸,没想到官场上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

苏轼后来知道时,笑得不行:“没想到,还有比我更怕的。太后也真是神机妙算了。”

于是,苏轼六月动身,前往山东海岸的登州。一家人由胶州附近走海路、乘船绕过山东半岛,于当年十月十五日到达登州,五天后又奉诏赶往京师。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十二月抵达京师。

纵观苏轼这一生,他经常得到太后的庇荫:原来的仁宗皇后曾在审讯中救了苏轼一命,如今的英宗皇后又提拔他做了大官,晚年若非神宗皇后摄政,苏轼很有可能被流放海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苏东坡生活的宋代,他经历的四位皇太后都很贤明。

太后摄政之后,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的一切法令措施都暂停或废止。苏轼进京入朝后,还是那个朝堂,还是那个金銮殿。

他到京师八个月,官位升了三回。根据古制,官分九品。短短几个月,苏轼由七品官升到三品官,居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此时他四十九岁。

(文豪也算是苦尽甘来了,青年时身负报国之志,但始终得不到重用,如今年老了,却平步青云,是个离谱的命运。)

那一天,夕阳如醉,苏轼曾经满是老茧的双手现在也慢慢恢复柔软。如今他站在这里,代表的是十几年颠簸生涯的各色人事,还记得杭州的美景,还记得密州的黄楼,还有徐州……正因为知民情,懂民心,所以苏轼才会说出:“一切政策法令,前后应该互相衔接,这样才容易成功。做每件事情,只要一点一点地逐步进行,那么百姓就不会受到惊扰。”

因为苏轼深知,太后想恢复被王安石新政打乱的社会秩序,但是新政已经实施了十几年,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改变,此时一味强改,只会取得反效果。不久苏轼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兼侍读。他每次进宫侍读,当读到治乱兴衰、邪正得失的时候,都反复开导,希望皇帝有所领悟。哲宗皇帝年仅十岁,虽然不语,但还是肯定了苏轼的看法。

那些日子,哲宗小皇帝的眼里依然还有着懵懂,他细嫩的手抚过书页时,苏轼总忍不住想,“多年之后,这双手就将掌控天下了。”

他们曾经拜读祖宗《宝训》,涉及时事,苏轼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向小皇帝进行分析,说:“现在是赏罚不明,善与恶没有人勉励和阻止,如黄河的水势正向北方流,却要强迫它向东流;西夏入侵镇戎(今宁夏固原),屠杀和掳掠了几万人,瞒而不报,必出大事。”

苏轼任翰林,常闭门锁居禁宫中,在此期间他亲手起草了八百多条诏命,每一条都显露了他过人的才学。他逝世后,另一位学士接替了这个工作。一天,这位学士特意问了一个伺候过苏东坡的老仆人:“你看,我这写的诏书比东坡学士何如?”

老仆人抬了抬眼角,看了看这位文士写的诏书,来不及翻书作文。

苏轼的才华似乎带了一种原罪,相当轻易地就引起了别人嫉妒与毁灭的欲望。苏轼对政客小人的嫉妒十分厌恶,多次请求免去翰林官职。

有一天苏轼坐在堂中,太后召他入宫,小皇帝哲宗坐在祖母身边。苏轼起草完吕大防拜相的诏书,稍稍缓了缓因写字而僵硬的手腕,抬眼一看,太后正看着他。

太后说:“先帝每次读到你的文章,总是感慨地说:‘奇才!奇才!’连太监们都知道,如果先帝吃饭时半天没动筷子那一定是在看你的文章。他有心重用你,奈何还没有来得及就去世了。”

苏轼第一次听见这些,听完之后不由得悲从中来,失声痛哭。

往事件件涌上心头。想想自己新科及第,不想之后十几年却一直被贬谪。太后和哲宗皇帝也深有感触,这十几年来,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随后,太后和哲宗给苏轼赐座赐茶,叙话之后苏轼离开时,太后命太监取下御前的金莲烛,照着路送他归院。

一步一步,金莲照路,却照不亮苏轼心里那片永远也填补不了的空缺。那些失去的,此生再也回不来了。史书上说公元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菜)。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一时风光无限。

(这平步青云,虽迟但到,相比很多人,苏轼算是幸运的了。他的政治生涯非常曲折离奇,令人唏嘘。)

--时与猫璞读书小字--

相关文章

  • 虽迟但到-Handler

    前言 Handler 在 Android 中用到 Handler 的地方非常多,无论是系统线程还是要自己开线程去刷...

  • 曹富贵:虽迟但到

    简书文/ 曹富贵 @曹富贵,代表作《爱与边城》,作家,记者,诗人,编剧,九零后网络写手,自由撰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

  • 虽迟但到,Merry Christmas

    Today is Christmas. But honestly, if the party which is s...

  • 毒鸡汤合集8

    毒鸡汤虽迟但到

  • 藤本树短篇集到货记录

    虽迟但到,叔叔家厉害

  • 13虽迟但到的事儿

    我家队友是资深宅男,但某年他主动提出说趁着小朋友还没有到1.2米,赶紧去欢乐谷耍一耍。老父亲主动带娃,定是要支持的...

  • 我的叛逆虽迟但到

    弟弟上了初中后,进入了一个很敏感的阶段——青春期。有时候,看着弟弟顶撞爸妈的样子,我想起自己十几岁的时候。 我的初...

  • 正义虽迟但到,wyf遭刑拘

    说实话,我曾经也是EXO团粉,以及wyf的颜粉,记得最初是在初中的时候,EXO上过一次快乐大本营,我立马就被他的...

  • 虽迟但到的自我检讨

    1月下旬开了一个自我挑战,21天背完BEC中级词汇第一轮,很惭愧没完成第一轮记忆不说,最后一天还因为其他事情造成了...

  • 终于唤醒了你,虽迟但到

    角色归位,遵循各归各的原则 人在求而不得时,就容易生发执念。在父亲刚离世的那段时间里,我迷失了自己。因为与父亲天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东坡传》30 虽迟但到 平步青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he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