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任何的事业,都符合“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的规律,心里能装得下多少人,往往就能影响多少人。阳明先生不以“落第”为耻,而以“落第”动心为耻,时时刻刻“觉知念中的私欲并回归利他无我之心”,倡导了“知行合一”的伟大法则。
很多人有宏大向善的口头理想,但真的是纯真至善还是夹杂私欲呢,却未必能时时醒觉,当偏离“真实”而不断的以为自己在“向善”时,其实是没有力量的,也是很容易被“困局”击退的。检视之法或需在知行合一上用功了。
巴菲特是因为热爱投资而成为股神的,他几乎每早都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节俭的只吃三块钱左右的早餐(股票下跌时会吃的更便宜),在小城镇上住了五十多年的宅子,汽车上贴着大大的“节俭”的警示贴,甚至把自己的财富都裸捐了。
巴菲特只想做自己热爱并擅长的事,他乐在其中的成就自己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或贪婪金钱的多少中。他不会为了某个工作可能高薪或某个城市更奢华而不断的随意变换,也不会因为贫富而改变吃饭、居住及自驾车的生活方式,显然他耐心的享受着自己的生活,被“欲望”牵着走的时候是极少的。“不断的接近真实”(273)
稻盛和夫用他一生的所作所为给我们作出了知行合一的表率。他非常强调“把利他作为经营的出发点”。1982年,他打算享应政府号召创办电讯公司。但他并不着急马上报名,而是反复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出于利他之心”达半年之久。他说:“每晚就寝前,我必定审视自己的意图,加入电信事业真是为了国民吗?是否混杂了为公司或个人的私心?或者是为了受到外在的关注而自我表现呢?动机是否纯粹呢?”当他确信自己毫无私心后,下决心成立了电信公司,并且自己连一点股份都不曾持有,后来这家公司成为了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KDDI)。
前几天我也受到两位老师的邀请,参与一家新模式的互联网零售企业的合作。出于对传统文化、新零售模式及面向未来的兴趣,我有几天想去参与这个新项目。后来念头越堆越多,甚至对这个“明显有风险却也有诱惑的项目”居然有些放不下了。
不于念上生贪着之心。以“落第动心”为耻。岂能对一个所谓的“项目构思”就引发贪念,既便看起来有很多“相似”的元素,如若“出心”不够纯净,还是不参与会简单些。
回归真实的初心,不被欲贪所扰,真的很重要。我做了些静心思考,又向几位朋友请求建议,逐渐的回归平和后,就当那个项目没发生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