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花样红楼
嬉读红楼|那个端午,原本是要打一场平安醮

嬉读红楼|那个端午,原本是要打一场平安醮

作者: 芳梅儿 | 来源:发表于2020-06-25 08:02 被阅读0次

嬉读红楼|那个端午,原本是要打一场平安醮


                                              文|芳梅儿

                                      公众号|陌上花发

记忆里的端午是什么样子?

记忆里的端午,跟过年一样热闹。

要穿新衣,会有姑姑来家里过节,吃粽子、麻花、散子、咸鸭蛋等,门上要挂艾叶、菖蒲,会熏黄烟驱五毒,会喝雄黄酒,用草药熬水洗澡。

中午是正餐。早早吃过午饭,大人孩子们成群结队的涌向河边。宽阔的河面上,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划龙舟比赛呢。

每年端午前,以后生为主的男团们就开始训练,以备在端午这天大显身手。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或者村落,以木船为单位,每船一般16人,船首有领头的,船尾有掌舵的,余下的人奋力划桨,去抢河里四处扑腾的鸭子。

鸭子们通常是被灌了酒,游得飞快,先抢到者就将船划到岸边,再飞奔到固定的点去抢彩头。彩头也分很多种,有头彩,二彩......,奖品也各不相同,有包子,馒头等等。

烈日,龙舟,鲜艳的彩旗,大红的彩头,姑娘们漂亮的新裳,震耳的锣鼓,鸭子腾飞的嘎嘎声,汉子们整齐的号子声,船桨搅动的水声,两岸的加油呐喊声,孩子们奔跑着的欢笑声,闹哄哄却又井然有序,镶嵌在久远的记忆里。

我以为,所有的端午节会是一样的画面。

可显然,大观园里,过的是另一种端午。

01

早在三月份,凤姐就在准备端午的节礼,所以贾芸求职时买了香料送去给凤姐,正是恰逢其时。

四月二十六,元妃送出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至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元春其实一直是十二钗里最清醒的一个人,省亲时见到大观园内外如此豪华,心内默默叹息奢华过费,所以借端午打平安醮,花钱买平安,希望贾家无灾无妄。

元妃一声令下,贾家倾巢而动,于是,没有围观到元妃省亲一幕的路人们,终于围观了一次贾家声势浩大的出街。

到了初一日这天,是什么盛况?贾母的八人大轿,凤纨薛姨妈的四人轿,钗黛的八宝车,三春的华盖车,丫鬟嬷嬷奶娘们的车,“乌压压的占了一街”,“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早已到了清虚观了。宝玉骑着马,在贾母轿前。街上人都站在两边。”围观者内心os:真tm的豪啊!无法不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本来,即使没有元妃,贾家去清虚观的规格也会很高。这一次又是元妃懿旨,简直是清虚观的无上荣光,从来寺庙与道观都是为上层建筑服务的,所以“将至观前,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笏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

可谓隆重至极。

这边张道士极尽所能讨贾母欢心,那边各路人马闻讯也蜂拥而至。“冯紫英家连忙预备了猪羊香烛茶食之类的东西送礼”,“冯家两个未去,接着赵侍郎也有礼来了。于是接二连三,都听见贾府打醮,女眷都在庙里,凡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

此情此景,饶是贾母如此通透的智者,也不会想到,有一日,当贾家危机到来时,今日这些远亲近友、世家相与们,会如遇蛇蝎一样,避他们不及吧。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在哪一个时候,对哪一个人,似乎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02

但其实,这一次打醮,元春本意不过是让贾珍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

可凤姐是个爱热闹的,她约着宝黛钗三人同去看戏。她这一约,贾母来了兴致,所以才有了女眷们浩浩荡荡出街的盛况。

这里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宝钗怕热,不想去。但贾母发了话,不仅她,连李纨,三春,也都去了。她们当然永远都是得体的,她们也没有在贾母面前任性的资本。

有资本任性的,永远只有宝黛。若是宝黛中某人说不去,只怕这次出街就不能成行。你看,第二天,贾母不就因为宝黛不去而执意不去了吗?

按理说,王夫人是应该去陪侍的,知道贾母去了,尤氏胡氏都赶忙赶过去服侍。但这一次,王夫人却有了个“免死”金牌,她“祭”出了她的贵妃女儿,终于可以不再勉为其难的去强颜欢笑了。

奇怪的是,在这么大阵仗的出行里,我们却又没有看到邢夫人去陪侍,她既不在同去的名单里,也不在后来赶去的名单里。她在这场盛事里,成了隐形人。

不过,即使浩浩荡荡一群人,大部份也只有当隐形人。若不隐形,就难免被放在一起比较。

这一次有戏剧冲突的,是贾母与凤姐。用老话说,一下子就对比出福寿与福薄。

轿子刚进山门,有一个小道士慌不择路,撞进凤姐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肏的,胡朝哪里跑!’”这个时节的巧姐儿还小,凤姐初初当妈,见着小孩子却没有一点母性光辉,在她眼里,只有主子与奴才,高贵与下贱。

而慈祥的老奶奶贾母,仿佛世上的小孩儿都是她的孙子,“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宛如一尊菩萨。

都说相由心生,我喜欢87版的贾母,不喜欢李少红版的贾母,就是因为87版的贾母慈眉善目,而新版的贾母有带凶相。87版的贾母,断不会为了贾家荣辱舍弃她最为疼爱的黛玉,而新版的贾母,似乎是会不顾黛玉死活的后四十回里的贾母。

贾母的言传身教会感染她身边的人吗?贾珍倒遵从贾母吩咐没有为难那小孩儿,但那并不说明他不会摆他作为族长,作为大家长该摆的谱。

他见贾蓉从钟楼里跑出来,“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小厮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看看,看看,哪怕贾蓉贵为龙禁尉(虽然是高价捐的),也是他老子给他脸时,他才有脸。

想想贾政只是当着门生的面呵斥宝玉,并不曾让小厮啐他,还算给脸,哈哈。

03

这一次打醮,有一个重要人物,他帮忙埋了一些线,推动了故事快速向前发展。

他就是张道士。

他第一次当着众人的面,给宝玉提了亲,其后果是宝黛大吵了一架,终于“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他借宝玉的玉出去展示给他的道友及徒子徒孙们看,引回了湘云同款麒麟,暗暗伏下了湘云的姻缘“白首双星”。

同时,他又引发牵出了另一条线。

这一回的回目,叫做“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我以前看书,回目都是一晃而过,导致我如果只翻到目录页,只看回目,常常要仔细回忆才能想起这回里讲的什么,有些甚至还想不起讲了什么。

就如这一回,我看到回目时,嗯?痴情女?是谁?

这一回的后半部分,不是讲的是宝黛“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吗?关什么痴情女的事啊?

因为张道士的提亲,宝黛二人心里都很不自在,却又不能明说,于是两人吵得惊天动地。其实贾母已当场回绝,这事本来就可以略过。但对于已有小心思的两个小儿女来说,它却碰触了心底隐秘的那棵刺。

那棵刺,如鲠在喉,须拨出来。但自己无法拨,需要对方帮忙拨出来。

那棵刺,原本只是传说,却在端午节礼里,被元妃明明白白定了性。

是的,端午节礼里,拥有金玉的二宝的赏赐一模一样,而贾母认定的“不是冤家不聚头”里的女冤家黛玉,她的赏礼只与三春一样。

这样的信号发出来,贾府众人,谁人心里不明灯似的?

世人都道袭人心里藏奸,我其实也是在读了很多次以后,才明白袭人在曹公心里的份量。

你看这一回里,袭人都与贾母并列了。

是的,这里的痴情女,是袭人。

明明长篇大论的讲宝黛如何“情发一心”,却落脚点在规劝宝玉的袭人身上,还用“痴情女”三字来概括袭人。而众所周知,我们的黛玉是“痴颦”。

都说袭人是钗副,可她却与黛玉共用一个痴字。到底是同生于花朝日,到底这才是宝玉理想里的妻妾配置啊。

第三回,袭人初初出场的时候,说她“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而到了这里,袭人不仅仅是有些痴处了,她是“痴情女”了。

如此痴情重情的女子,最后是如何痛苦的嫁给蒋玉菡的?又会如何郁郁的过完自己的一生?

这线埋得可真深呀。

她终于还是归于薄命司。

她所做的一切,出发点只有一个字,情。她情重,所以更斟情。

可叹。

04

这个端午节,也许于贾家,并没有太不寻常。

打平安醮,肯定不是第一次。喝酒唱戏,更是家常便饭。

但是,这却又的确不是一个寻常的端午节。它的篇幅很长。

前戏很足,元妃赐礼,宝钗羞笼了红麝串,宝玉羡慕了宝钗雪白的膀子,张道士始提了亲,贾母表明了对宝玉婚姻的态度,宝玉留了湘云同款麒麟,宝黛情发了一心,宝钗敲打嘲讽了宝黛,金钏儿被王夫人撵了出去,龄官画了蔷,袭人被宝玉踢了一脚。

正戏乏味,“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可因为一长串的前戏,导致这一场赏午,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

但后戏却又莫名精彩,晴雯笑撕了扇,湘云巧捡了宝,宝玉情迷了心,金钏烈投了井,贾政怒笞了子......

各种名场面,你方唱罢我登场,行云流水般。

大家都忘了,元妃的平安醮,是希望换来平静而平安。

命运的舞台早已搭好,无法彩排。大幕一幕幕拉开,看完后才恍然,原来那些细枝末节里,藏着这么多的玄机,而当时,却以为只是寻常。

置身其中的宝玉,怎么会想到,他一点未用心的那一场平安醮,他随心所欲中断的那场平安醮,藏着他的宿命。

他的生命里,那些看似会永恒的东西,终将一件件破碎。

一如我当年,奔跑在河坝上,置身于那热闹里,亦不会想到,后来,我会再也见不到那样质朴又热烈的盛况。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嬉读红楼|那个端午,原本是要打一场平安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nj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