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学校教研开展得轰轰烈烈,一方面是教改的形势使然,一方面是学校内卷的结果,所以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各学科中遍地开花。除了常规的集体备课、上公开课,接着又出现了试题命制、解题说题等活动。而后,单元整体教学又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新宠。
作为一线教师,处在教学的主阵地,面对不断变革的教研形势,确实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但看来看去,思来想去,不管哪种形式,最后不都得落实到课堂吗?可在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情势下,大家似乎都忘了一堂课是什么。它首先是学生的课,然后才是老师的课,或者是评委的课,最后才是教育研究者的课。
因此,课堂以展示教师才艺为主,强势灌输知识,则“喧宾夺主”了;课堂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教学完美推进,个别学生与教师默契配合,则“掩人耳目”了;课堂教学环节跳跃,人为架设思维高度,罔顾学生认知水平,则“揠苗助长”了。
那么,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呢?
有人是这样认为的。
首先,要做到明确文体。这主要是指教师对文本把握要准确。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授予正确而丰富的知识。
其次,要做到课型清晰。明确课型才能拟定合宜的教学内容,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再者,要做到情感饱满。这里所说的情感,指向的是教师教学语言中流露的激情,还应包含教师言行举止中表现的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与倾听。激情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需要,而关注与倾听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有效途径。一个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激情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思考问题,加上细心观摩、耐心倾听,那么学习问题的解决便离我们不远了。
以上三点,当然可以当作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但在花样百出的赛课活动的轰炸下,我们更需要警惕陷入教学的误区,出现“满堂灌”、“表演型”、“教授型”课堂。
为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擦亮眼睛,保持教育的理性,在自己的课堂上致力于提升学习者的主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设计上加强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我们还应关注课堂的生成性,在预设中保留一定的机巧与灵动。要知道,有了鲜活血液的注入,课堂的生命活力才能释放出来。
我想,这些便是我心中一堂好课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