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八年(1513)十月,四十二岁的王阳明前往滁州担任太仆寺少卿一职,负责督查养马政事。滁州就是北宋文豪欧阳修写下名篇《醉翁亭记》的地方。
滁州时期是王阳明后半生中难得的悠闲自在时光。在滁州任职期间,王阳明的生活十分清闲自在,心情也很惬意、安适。
他尽情地享受着隐士般的逍遥生活。他的《梧桐江用韵》一诗就很好地表现出了他这段时期的心境:“援琴俯流水,调短意苦长。遗音满空谷,随风递悠扬。”
初到滁州之时,王阳明身边仅有两三名弟子陪伴。不久后,其他弟子闻讯,从各地云集至此。
滁州虽然偏僻,却不乏名胜之所。由于职务清闲,王阳明经常与弟子游学于让泉、龙潭等地。
每逢月朗星稀之夜,数百名弟子环坐龙潭而歌咏,歌声响彻山谷。
优美的自然风光,不仅有益于自悟,也有益于领悟圣人的思想。游学滁州山水之间,王阳明频频通过诗句来阐述自己的心学宗旨。
比如王阳明的《山中示诸生》五首中,第一首就揭示了心学的宗旨:“从前却恨牵文句,展转支离叹陆沉!”
他的意思是从前自己研读经典,醉心于遣词造句,结果陷入细枝末节,不见本源。
《山中示诸生》第三首是“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在这首诗中,王阳明借用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阐述了心学宗旨即“心即理”的哲学思想。不用寻问渔翁,自己即可探访到桃花源之所在。
在送别爱徒蔡希渊归乡的送别诗《送蔡希渊三首》中,王阳明写道:“悟后‘六经’无一字,静余孤月湛虚明。”
意思是“六经”不过是领悟圣人之道的手段而已,当你悟道后,思想就会变得清晰明了,恰如清静、皎洁的月光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