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开口学生就爱了,“言值高”的老师这样炼成

一开口学生就爱了,“言值高”的老师这样炼成

作者: 汉中东辰初中部 | 来源:发表于2021-04-15 16:47 被阅读0次

    文章来源:星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个效率,并不仅仅指其一节课的效率,而是指对其一生的脑力劳动的影响。那么,什么样的语言可以激励学生一生,让其产生不竭的动力呢?今天我们一起共读本文,相信对提升自己的语言会有更多清晰的方向。

    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但其中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往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语言可以激励学生一生,让其产生不竭的动力呢?只有学生满足了自主性、胜任感和联结感这三大心理需求,才会产生较高的内在动机。

    一、调研准备:以活动和观察收集数据

    为了回应如何修炼教师的语言而促进学生的内驱力这一问题,我们选取了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四位二年级的老师参与课题。同时,研究对象为四位老师教学班上的12位学生。这些学生是班级中学习方面的“学困生”,表现为学习动力不高、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或学科基础知识薄弱等。

    前期,我们通过文献学习、参与“教师生命成长营”、专业培训等三大方面的活动以提升自身的语言修养。

     文献学习:教师们阅读了教育学专著,如:《父母的语言》《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等。课题组的老师们还从这些专著中提取了“教师正向语言库”,进行专门的讨论和学习。

    ●参与“教师生命成长营”:教师的语言只是内在修养的一个外在表现和载体,只有真正提升了自身的生命状态,才能让高质量、有能量的语言从口中自然地流淌而出。在“教师生命成长营”中,教师们参与了线上沙龙活动,并及时撰写、交流学习心得。

    ●专业培训:教师教学语言的修炼也与切实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密切相关。教师们参与了剑桥教师职业发展培训PDQ、每周一次系统的专业发展培训、系统的听课评课活动。其中,特别学习了“3T谈话法”:共情关注(Tunein),关注孩子在做什么、想什么;充分沟通(Talk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轮流谈话(Take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

    随后,四位老师制定了观课计划,走入彼此的课堂,对以上学生进行定点观察,综合使用拍照、录像、文字记录他们的课堂行为表现,并在课后对其进行访谈,分析哪些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表现,以及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学语言。在研究进行一段时间后,对比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课堂观察与反思: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与研究开始前相比有何变化(发言次数、听讲注意力、纪律表现、课堂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

    ●作业:学生在研究进行一段时间后的作业水平,和之前的进行对比。

    ●课堂测试:对研究对象的试卷进行分析,与前测试卷作对比。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在分析了以上一系列的课堂观察和数据后,我得出以下几个研究结果。

    第一,采用探寻式的语言,降低抗拒,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产生胜任感。

    我们的课堂实录发现,对一些学困生,采用探寻式的语言,可以让其产生深度链接,从而让学生产生胜任感。在张丽婧老师的班里,有一位非常抗拒语文书写活动的学生。张老师有时会使用严肃的、下达任务式的口吻督促该学生赶快完成书写任务,例如:“快点写,你还有10分钟的时间”“不会写的可以写拼音”“写完了才能出去玩”等,但是课堂观察表明这样的语言没有让学生有任何改变。

    在研究中,听课老师观察到这位学生其实非常渴望跟上全班的节奏去读、去写,但是几次尝试失败后,就自我放弃了。与张老师反馈后,她改变了语言风格。以下是一节有关儿童诗创作的课堂实录。

    张老师鼓励大家创作和万圣节有关的诗歌。该生不写,发呆,左右张望。

    师:要不你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生:我最不喜欢画画了。(不写,但画了一个小南瓜)

    师:要不你写拼音?

    生:我不会。

    师:要不你写英文?

    生:想了一会儿,终于用英文写出了一首数字诗:Scary(恐怖)+Super(超级)=Homework(作业),然后得意地四处炫耀。

    师:要不要我和全班分享?

    生:好呀!(非常兴奋)

    对话中,学生从抗拒任务到尝试任务,再到“四处炫耀”,学生的胜任感逐步提升。张老师使用探寻式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学习任务,在书写活动中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提高,完成一项课堂书写任务的时间从原来的20分钟降低到10~15分钟。诗歌创作也从原来的只写英文,转变为写了5~6句中文诗。这样的语言成功转变了学生的态度,从而产生胜任感。

    第二,教师巧妙地将个别问题转换成学生的探究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我们的研究发现,教师如果能够将一些个别问题转换成更大面积的探究问题,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二年级卢永丽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堂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卢老师:你从“角”这个单元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我学习到了锐角小、钝角大。

    卢老师:嗯,他得出了一个关于锐角和钝角的结论。你同意他说的吗?你可以用直尺和三角板摆一摆吗?看看他说的正确吗?

    在此过程中,卢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或评价该学生回答,而是把问题再次抛给学生,变成全班同学的问题,学生纷纷又投入到探究中,参与度很高,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张丽婧老师的课堂上,也使用了这样的策略:

    师:我们要打开五种感官去感受秋天。

    生:秋天怎么品尝?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大家觉得呢?怎么品尝秋天?

    生:纷纷发言。

    师:我们可以到户外去,走进秋天,请你自己品尝品尝秋天空气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

    张老师先肯定学生,与之充分共情,然后因势利导,把该生的问题转换为一个全班的户外探究活动。提出“秋天如何品尝”的这位学生恰好就是前文提到的只写了三行英文诗的“学困生”。他在这节课中非常投入,课后主动书写了一首包含83个汉字的儿童诗,语言生动优美。

    以上例子中的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将个别问题转换成为全班的探究问题。课后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采访发现,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觉得老师重视他的问题,增强了自信心,产生了胜任感。

    第三,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只有那些准确回应了学生个体需求,让学生产生自主感和胜任感的评价性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表扬可以是控制性的,也可以是非控制性的。如果是非控制性的,它就会增强人们的内在动机;如果是控制性的,就会削弱内在动机。例如,在崔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上,一位研究对象20多次打断老师或随意说话,严重干扰了课堂秩序。整节课上,崔老师给予他很多有关行为举止方面的语言评价:“你听得非常认真。”“你坐得很端正。”“等你坐好,我就叫你发言。”,但是收效甚微。

    在课后的访谈中,学生这样说道:

    采访者:你刚才上语文课有什么感受?

    生:没什么感受。

    采访者:为什么没什么感受?

    生:因为老师讲的我早都知道了,我就是想听点新知识。

    采访者:那老师在展示其他学生作品的时候呢?

    生:我就想看看我自己的。

    采访者:哦,你想让老师展示你的?

    生:嗯,我就想看自己的。

    采访者:那你看其他同学作品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还想看×××的,因为她是我的好朋友。(上课铃响了,访谈结束)

    通过观察和访谈,研究者发现这名学生的需求是获得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老师对于他所有的表扬却是控制他安静地乖乖听课的漂亮话,并没有回应学生的需求,从而一直采用对抗性的言语来回应。

    这位老师虽然说了很多漂亮话,但基本上是对其行为控制性的表扬,而控制性的表扬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内在动机,相反会削弱。这启示我们要准确回应学生的需求,采用非控制性的表扬,而不是一味说漂亮话。

    第四,我们的数据还发现,个性化、具体、内涵丰富和语气生动的语言会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跟学生产生深度联结,从而产生强烈的胜任感,引发深度思考。

    例如,在张聪老师的班上,讲解儿童诗时,他是这样点评一位学生的诗歌作品的:

    “我终于找到你了”——你别看就这几个字,但是许佳莹读出来的不是它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样的文字就是好的文字,它传递情感,传递温度,让你读完之后有温暖的感觉。感谢作家于子悦,给我们带来这么美好的文字。

    张老师用丰富的句式和精准的词语,配合上优美的语调,予以学生具体化的评价。听课教师观察到,在这位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时,脸上洋溢着甜美的欢笑。课后的采访中,这位学生也反思到这样的评价给她带来强烈的满足感和胜任感。还是在张聪老师的语文课上,他在讲一篇有关秋天的诗歌时,不断追问学生:

    秋天有颜色吗?

    有味道吗?

    有温度吗?

    你能触摸到秋天吗?

    秋天是硬硬的还是柔软的?

    秋天是凉凉的还是暖暖的?

    你觉得秋天在想什么?

    你觉得你会怎么造字?

    你有发生在秋天的故事吗?

    你想对秋天说什么悄悄话?

    这样的追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教师与学生建立了深度联结,也拓展了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研究者通过观察课后学生的作品质量,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解读相对较深,体现出了良好的胜任感。这一发现启示我们采用步步深入的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

    第五,在某些情境下,同伴评价语言可以成为教师评价语言的优质替代品,让学生产生胜任感和自主感。

    例如,在张老师的班上,张老师让孩子们互评听写。评价性语言可能只是一个对钩和分数,而学生们的语言却包含了分数、评语、图画,非常生动。例如:“100分!”“赏心悦目!”“奥利给!”“你太牛了!”“很有进步,爱你(爱心配图)”“继续加油”。学生们拿到这样的评语,听写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更高了。

    研究者观察到,在所有学生互相评价的教学环节(作业、课堂小测、听写、小组诗歌朗诵、表演等),学生们的专注力和积极性普遍较高,即使是那些“学困生”,也愿意打起精神,认真去评价同伴的作品。这启发我们,在某些情境下,同伴评价语言可以成为教师评价语言的优质替代品,让学生产生胜任感和自主感。

    通过以上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是学生走向幸福的内在联结,修炼教学语言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有多种表现方式,可以是精练的、丰富的,也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但只有那些让学生产生了自主感和胜任感的语言,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定期的课堂观察和自我反思提升教学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带着胜任感面对人生的挑战,让每个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开口学生就爱了,“言值高”的老师这样炼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tj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