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就是这样,早晨出门时凉飕飕,中午回来时热乎乎,虽不至于早穿皮袄午穿纱,但温差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午饭我是主厨,下班回家后磨磨蹭蹭进了厨房,又茫茫然打开冰箱,思考那个人生终极问题:中午要吃点啥?
家里那位不做饭的就安逸了,回家换换衣服,往沙发上一靠,随便打开电视看着,再用水果垫吧垫吧肠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你在冥思苦想,烟熏火燎。人家躺在沙发上悠哉悠哉,还能听到那种透着发自内心喜悦的爽朗笑声。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忍不住琢磨,是否明天也该早早起床,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看着豆爸在厨房忙碌,这样才心理平衡!
转念一想,早上我是起不来的呀。
早上要是能起来,我还不顺手把午餐推出去,早餐给抢过来。
好在我们俩晚上是简餐,随便对付对付就行了 ,就这一天两顿饭都让人挠头。
想想一年前,做饭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儿,简直是人生头等要事。两个人抢着去厨房,互相挑剔对方的手艺,脑子里的食谱就跟山泉水一样,咕嘟咕嘟不停往外冒。
经典菜式需要保留,还要争取每周开发新菜,逛菜市场成了主要消费项目,妥妥的按着食谱买菜,收藏的公·众·号也一水是做饭的。
红烧肉、卤猪蹄儿、闷烧黄鱼、可乐鸡翅、三鲜饺子、墨鱼饺子、香菇饺子、这么说吧,下一顿要吃什么,头天就已经决定好了,并且做成了预制菜。
中午下班风风火火赶回去,有时衣服都来不及换,一头扎进厨房,叮叮当当30分钟内起锅装盘,保证12:20孩子进门时饭菜可口。
要是哪顿饭孩子吃的眉开眼笑,那主厨一定是合不拢嘴,耐心总结,复盘改进,在小本本上把这个菜 的配菜调料比例给固定下来。别的忙帮不上,唯有在吃上下功夫。
我们家蒸卤面,要有豆角、黄豆芽、红萝卜丝、鲜香菇,黄豆芽都是去皮去根的,要不然容易发苦。
不知道人家饭店厨师是怎么摆致的,我们从做饭开始,发扬大国工匠精神。
孩子在家吃了18年饭,有好处有坏处。好处是不容易生病,个子长得挺高的,初中高中几年平平安安。坏处是到大学以后,强烈反应吃的不是饭,食堂里每一顿都好像外卖一样重油重盐。
大一,他利用游泳、锻炼、想家和不适应瘦了40斤,把高中三年我们给催的肥全部扔掉了。
家里留下的大厨就没这么幸运了,高中三年我硬是胖了20斤,后来又是减肥按摩,又是节食调整,又是运动跳操,折腾了一年也只是去掉了七八斤。全家人的减肥大业只有孩子完成了小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也算是厨师的烦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