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
Sir愣是五天没出门。
这个特殊的春节,我们不仅要面对24小时滚动更新的疫情新闻。
更要面对一个24小时在你身边念经的人。
——你妈。
阴差阳错,《囧妈》成为了神预言:
你将和你妈在封闭环境里,共处6天6夜(甚至更长)。
虽然电影评价褒贬不一。
但有一个人,在几乎所有观众心里都是加分项。
囧妈的妈。
黄梅莹。
原因无他。
她演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妈。
妈妈很真实
在Sir看,这是个极艰巨的任务。
即便对于老戏骨,即便她是个演了40多年戏的演员。
但她要演绎的,是一个全中国都熟悉、了解的角色。
且结果,让所有人看完心服口服。
怎么做到的?
Sir今天带你们认真品品。
找到少女
不得不说徐峥眼光独到。
黄梅莹是谁?
年轻观众可能根本没听过。
但她绝对是徐峥挖到的一块宝:
今年近70岁的黄梅莹,27岁出道,30岁担任八一制片厂演员,05年摘得金鸡奖最佳女配。
妥妥低调实力老戏骨。
关键,她跟徐峥一样——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于是电影里,徐峥跟她那浓浓的上海腔普通话,催生出极强的日常感。
徐峥也承认——
找到她,才找到了“妈妈”的感觉。
的确,在黄梅莹演员生涯后半程,她几乎就是个“妈妈专业户”。
03年,《金粉世家》,她演董洁的妈;
06年,《新结婚时代》,她演刘若英的妈;
12年,剧版《山楂树之恋》,她演王珞丹的妈;
今年70岁,她演徐峥的妈。
你可能觉得,这不过是本色出演罢了。
的确。
她的日常,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
甚至,在《囧妈》发布会上,她与徐峥的亲妈同台,俩老太太,穿衣打扮,风格类型,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在花絮现场,徐峥还会用“妈妈”去称呼黄梅莹。
只要一入戏,她,就是自己的妈妈。
但。
她演妈妈,第一件事并非套用自己的日常,演绎自己的习惯。
而是重新找回少女感。
翻看幕后花絮,黄梅莹几乎是剧组里最活泼,最搞怪的一个。
那场被熊追的戏。
本是惊险刺激,剧组在俄罗斯的大雪里被冷成狗。
而黄梅莹在雪地又是爬树,又是吊威亚,极尽折腾。
但你看她爬到树上的样子——
小腿不停晃,小眼炯炯有神。
这哪是个70岁的老人啊。
分明是个没长大的小女生。
再看剧组采访。
她面对镜头,说得最多的一个词:
“好玩”。
这不仅是为了塑造一个生动有趣的人物。
更是为了重拾表演的热情。
还记得她饰演的卢小花为什么要踏上去莫斯科的火车吗?
就为一场填补遗憾的演出。
没错。
某种程度上——
找回戏剧的激情,找回那纯真的“少女”,不就是找到那个年迈但依然对生活充满期待的卢小花。
找到共鸣
作为一个成年人,回老家里跟父母相处,开始是很幸福。
但时间长了,却是一件很崩溃的事情。
在徐峥的花絮里,也这样说过。
成年的一个男人
跟他自己的妈妈在一起
是个灾难
一边,是成年人已经独立,有了自己的主意。
一边,却是还把你当小孩的妈妈,觉得自己必须要照顾好你。
(尤其疫情时期,更加明显)
这就是黄梅莹抓准的第二步——
挖掘出那些日常的小细节,勾引出每个人的共鸣。
电影里,徐峥特地安排了几场“妈妈喂饭”的场景。
妙啊。
“妈妈”连脸都没露。
但仅靠一只手,就重现出“妈妈的恐惧”。
一手一个小番茄。
没完。
小番茄之后,还不忘递上纸给你擦擦嘴。
小番茄攻势没停。
还有养生米糊,各式鲜果,饼干包子……
比火车上的小推车还齐全。
这真不是夸张。
我们经历过的,可能更夸张——
大张伟有次上节目描述亲妈给自己喂食的经历。
他妈的手能从他腋下穿过,往他嘴边递了瓣橘子。
笑了?
这就是共鸣。
但熟悉的细节共鸣之下,却潜藏着我们不熟悉的用心。
我们习惯于这只手递来的一切。
也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只手背后的那个人,也没那么重要。
黄梅莹演绎出更深的共鸣,是我们对父母的歉疚。
最让Sir动容的,是囧妈妥协的瞬间。
——我们的妈,连让步都要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看看黄梅莹一连串让人心酸的微表情:
伊万中途下车时。
小花收起了给儿子准备的拖鞋,一眼也不看他,一直催促地让他走。
是她想让儿子走?
鬼信。
伊万一回头,窗前是他妈一张不舍的脸。
但当儿子又一次回到车厢的时候。
她的表情是啥?
先是咧开嘴乐了。
但还是扭头回去,继续泡泡面。
喜形于色,却还是得拿出妈妈的架子。
这就是妈。
再看一个细节。
伊万被包厢里的小孩闹得睡不着觉,只能坐在过道里。
被火车晃醒之后,发现妈妈在包厢里头,一直盯着,等他醒来,好叫儿子回包厢睡觉。
不愿意回去睡觉的伊万,又一次眯着眼睛靠在车厢墙上时,但一睁眼。
妈妈还是探着头,在包厢外盯着他,却不再说一句话。
有时候,妈妈就是这样。
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早就已经涵盖了一切。
这才是黄梅莹真正勾出我们难得的共鸣——
她不说。
你自然懂。
但你依然不忍说。
找回爱
回看黄梅莹曾经的作品,你能找到无数让你揪心的瞬间。
05年顾长卫导演的《孔雀》,同样找到她演张静初的妈。
高卫红(张静初 饰)一直有个当伞兵的梦想。
但妈妈对她的要求,还是,稳稳当当,找个工作就行了。
参军太危险。
高卫红不听。
你不让我当伞兵?那我自己做一个。
没有飞机降落时开伞,那我就用自行车拉着跑。
这对于一个小县城里,女孩子这么做实在太张扬。
她妈就跟着她屁股后面收拾残局。
最后。
她自己摔了,女儿也摔了。
但两人摔过后,反应截然不同。
女儿迅速站起来,羞怯地拍拍屁股走了。
妈妈呢?
无力地拽着那破烂的,手缝降落伞。
瘫软在地上。
这也是两代人截然不同的心理——
女儿怕丢人。
但当妈的不怕。
她眼里只有女儿,她只是全心全意地希望自己的亲生女儿,未来过得顺一点,好一点。
依旧没有一句台词,甚至没有正脸。
但这不正是那一代父母爱我们的方式——
可能笨拙,可能沉默,但绝不保留一分一毫,绝不被干扰一分一厘。
说回《囧妈》。
有一个镜头充满争议:
回到家,卢小花在镜前摘下假发。
终于露出她疲惫、衰老的样子。
有人说,这一笔过于刻意煽情,没有必要。
有人说,这一幕很感动。
Sir觉得,这个画面的确是脱离故事的。
但它却深深地照进生活——
我们的父母,不就是在某一个瞬间变老的吗?
一根白头发。
一条直不起的腰。
一个开不了的瓶盖……
老得让我们不知所措,让我们无比陌生。
为什么父母变老总是显得突然?
因为我们远没有做好准备接受,我们早已离他们越来越远的事实。
今天Sir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
记录了一个普通的武汉家庭,面临着肺炎疫情时,亲情在死亡的考验下,坚毅和抉择。
主人公的妈妈,因肺炎不幸去世。
Sir印象最深刻的,是文中出现的一张小纸条。
主人公的妈妈在11月份去她家时,带来亲手做的橄榄油,和一张叮嘱孩子好好生活的小纸条:
做蛋糕的面粉过期了,我拿走了,食品都是有保质期的。
一个人生活以后买小包装的,东西归类,免得自己不记得,家里有的买重了,用不了是一种浪费。
别烦妈唠叨。日子是要精打细算的过。
△ 截图来源:《在人间: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
歌颂母爱的作品有很多,里面的母亲的角色各不相同。
现实中让我们感动的妈妈也有很多,每个妈妈都有各自的特点。
但Sir深信,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她们的爱,不会少。
你给她们的爱,不嫌少。
所以,今天Sir并不是想撒鸡汤,唱赞歌。
只是想在这特殊时期,提个醒。
当我们总喊着假期无聊的时候,不要嫌弃那个有点“烦”的她。
在家的,多陪陪她。
在外地,多打两通电话。
诚然,孩子能做的不多。
但并不是因为只有这么多。
而是因为——
你不用做太多,她也懂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