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重拾旧笔,是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的。
记得那时,文友伊人轻舞拉了一个群,我也在其中,来自五湖四海的都是文学爱好者。那时候我朋友圈还很单纯,基本没有微商广告。没事时翻翻空间,看看群里别人发的文字,心生羡慕。于是我发朋友圈时也会写上一段话,少到几十多到几百字,或是看图写文或是一点小感慨,每每朋友圈下面都有朋友留赞。网友醉猫和同学伟丽每次都鼓励支持,他们会第一时间点赞或留好评,这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信心。
如果说写日记也是一种写作的话,那最早写是在初中时节。初三那年,大哥送我一本厚厚的带锁的日记本,绿色的封面,精美的制作,让我欢喜不已,从此开始了每日写日记的习惯。那时候我各课成绩持平,语文并不是我的特长,虽然也有一二篇作文抄写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2
自从高中毕业后,再也没有写过日记,看书也甚少,每天奔波于生活的杂碎之中。近几年,微信公众号盛行,各种平台应运而生,许多全职宝妈,职场女性都拿起了笔开始写作,仿佛进入了全民写作时代。
我想我的文笔也不是很差,学生时代就喜欢写日记,何不拿起旧笔书写生活,哪怕我的作品只是自言自语,无人问津。记录当下的点滴,也是这段岁月的见证,作为今后老去时的一种记忆。
于是专门下载了一个日记app,把偶尔不想发在朋友圈的小秘密写在日记上,或是几句话,或是一篇随笔,日记成了我吐露心声的场所,每天我都会打开日记写上几句。
2018年年初,偶然发现有网友在简书上发表文章,于是我也下载了一个,不过发在简书上的文章不多。简书毕竟是一个公众场所,而我认为我当下的文笔还不至于可以公开,只能是自娱自乐。所以大部分的心声继续发在日记上。
一直到去年的十二月,发在简书上的文章只有三四十篇。这期间也不知道简书的规则,有时候点开简书首页发现推荐的都是些干货,我从未想过我在写作上有什么发展,也没想过想赚钱之类的想法,我觉得这一切离我都很遥远。直到当我在简书上写下《第40篇》的时候,有一个名为北城锦瑟的简友留言,他专门有一个简书日更群,每天有专门的日更主题,这样就不会没有东西可写了。
我想何不进群去看看,一个人的坚持是困难的,一群人在一起,互相督促学习,就会有更快的成长,就这样,我进了第一个简友群。
进群后,发现很多简友文采都很棒,而且每天坚持在日更,一对比我才知道自己落后的太多,我把重心转移到简书上,卯足劲日更了十几天,惰性又上来了。日更又停下来。就这样写写停婷,喜忧参半的文字加起来也有十多万字了。
这段日更经历,让我看到了一点成长。本来抱着想写就写,不写时,十天半个月不动笔的态度。现在每天想着怎么更文,做饭构思文章,睡觉前想着句子,清晨醒来时,冒出一二句自认为的灵感。可惜大多都没有记录下来,等我穿衣起床忙好一切,灵感早已消失。
3
输出的习惯也倒逼着输入。小时候,家在偏僻的农村,当时农村条件极其贫困,家有书籍的极少。我的父亲喜欢看书,家里有四大名著、武打小说、各种杂志报纸、当时流行的连环画等,也算得上是农村人眼里的“书香门第”了。
书籍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小学三年纪时,我大字未识几个,却拿梁羽生先生写的武打小说来看。那时,母亲是反对我们小孩子看闲书的,她怕我们看了课外书会影响课内的学习。母亲不让看,我就偷偷躲楼上的角落里翻,其实那时算不上真正的看书,最多只能算是翻阅。家里的儿童文学带我真正走上阅读之路。
后来,由于母亲一味的阻拦我看课外书,我只好把重心放到课内学习,成绩也曾一度让母亲骄傲,虽然后来还是以失望告终。这段学生时代的经历,却让我对长篇小说的阅读失去了兴趣。
迷上写作后,我重新喜欢上了阅读。一有空,就去图书馆借喜欢看的书籍,包括林清玄的,汪曾祺的、白落梅的,还有其他的名家作品。
我一般借散文之类,长篇小说和实用类书籍看的较少。偶尔借一二本唐宋诗词,曾一段时间依样画葫芦胡扯一二,倒底不成样子,这些是要记平仄格律的,要求甚严,平时最怕麻烦,又因一个懒字,所以就放弃了。
看书时,看见喜欢的词句有时候会摘抄在笔记本上,这样不仅下次写时多点词汇量,名句名言也可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读书丰盈了我一段寂寞的时光,也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同事有时看见我总是带着书在看,她们哪里知道,书给了我多少快乐的时光。
当我有一点倾述的欲望时,就会把它涂抹在私人日记里。就这样,文字与我一路相伴,走过几个春夏秋冬。
4
我于写而言其实是个门外汉,许多的文章都是些碎碎念的随笔,没有框架,也没有布局。我写字从来不会先立大纲,起标题,写好后,也不喜欢修改,这实在是个不好的习惯。
记得那次我第一次投稿,也是我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投稿。那时候在新梦想写作训练营学习,刚结营,老师在群内鼓励我们向公众号投稿,我抱着想学习一下怎么投稿、怎么排版的想法,尝试着写了一篇二千字的文章。当我修改了不下五次,包括错别字和排版。
发给老师时,却被告知还有错别字,排版还是有问题时,我跟老师说我不投了。老师没有放弃我,一直不停地鼓励着。后来,这篇文章终于通过,也拿到了生平第一笔稿费。这一波三折的投稿经历,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知道了好文章是需要不断修改的,也让我在写作道路上增长了不少的勇气。
5
前不久加入周老师的写作交流群,周老师向来以严厉、严谨著称,我在简书上略有耳闻。
既然想提高写作水平,有名师指点,帮助指出写作中的不足与错误,只有知道错在哪里,通过不断学习、改正,方能有所成长。
来到群里后,我用原来的写作习惯,随手写出一篇八百字以上的文章,发在了群里,我想知道,我一贯的写作风格到底可行否。正像周老师说的,写作者思维混乱,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混乱不清。我的文字自然是一片混乱,思想也是浅薄,主题不明确,写着写着就偏离主题。周老师给了我:“还是碎碎念的流水账式文字,不过比较真实,”的点评。舍了得了老师指出:“发表了十几万字,精神可嘉,但不懂得总结与反思,写作提高不大。”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抱着懒散的态度,一付漫不经心的写作习惯,不修改文章,不提炼文字,没有深刻的思想,只不过日复一日的流水账。试想,这样的文字,写最多也不过是一篇毫无营养的流水账,于自己是玩嗨了,于读者,是没有半点益处。
周老师还一再强调,写文章就是一次梳理思想的过程体现。思想深刻,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深刻,吸引深刻的读者,反之,吸引的是思想浅薄的读者。周老师还说,要常常学会思考,建立自己的思想库房,这样,写东西才会越来越深刻。
每天的读与写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哪怕一天只看十来分钟;无东西写时,只写一二百字。在读中领悟名家思想情怀,领略别人美妙的感情经历;在写中不断成长、促进语言组织能力。在坚持中成长,在修改中提高。
当完成一篇碎碎念的随笔,于我又是一种欢畅的体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