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拖着不愿意动笔,是觉得自己的认识肤浅,写不出想要表达的感受。看到伙伴们各有千秋的文章,他们每个人的总结都各有特色,我更着急了,我的在哪呢?
进入文渊初探三个月了,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些日子里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默默地听先生和大家交流,看大家的作品,很少发言,说到底是自己觉得底气不足,插不上话。
我很开心,能跟一群这么有爱的人一起成长,他们的优秀让我找到追求的目标与方向。进入文渊以后大多数时候,我都不用去想要读什么,先生提到的那些经典名著就够读很久了。
这一段时间读杂钞,看到不懂的地方碰到老公在家的时候,我常常抢来他的手机去网上查,他就抱怨我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手机。用自己的手里,我还得关闭文章才能去查,不是浪费时间吗?
有时,他不肯给我,就说你干嘛费这个劲看原文?你想看就去看译文不就好了吗?我才不呢,先生说了这看古文就要看原汁原味的,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会有差异,别人的译文那是他的理解。只有自己去读,理解内化才能成为自己的。
今天我试着对这一阶段的读和写作一个总结,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一 读
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比较喜欢读书的人,小学时就喜欢读,那时候哥哥给我了几本作文选,成了我的宝贝,来回的翻看。可写作文依然是我最头疼的事了,我常想一定是没有天分的缘故。
读大学时总是去图书馆借一些小说回来看,包括这几年有了智能手机,看的更多了,然而基本上都是一些网文。看过就过了,什么都没有留下。
这次来到文渊以后,我对读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觉得很汗颜说自己读过书。18年以来,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觉得人生总要有一些追求,就有意识地开始去读书。但却是手边有什么就读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没有系统。
那么到底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呢?我在文渊找到了答案。
1.读什么样的书?读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的范围也很大,到底从哪里开始呢?
第一周的时候,先生从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选择四篇让我们去读。
第一天的作业是找到鲁迅先生的《采薇》与诗经采薇之间的联系。
在先生看来这是非常容易的作业了,但对我来说却不容易。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我没有读过,诗经《采薇》也是只闻其名。怎么办呢?只能一边又一遍地去读,作业完成的也不尽如人意。
说心里话,最开始去读的时候,我甚至有很多字都不认识,先生没有说的时候,甚至没有意识到有的居然是人名。为了能够充分理解文章,去查阅涉及到资料,成了一件有趣又好玩的事,像在探索一个又一个的宝藏。
比如故事新编《采薇》就用伯夷和叔齐做主人翁。我就去了解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知道了他们兄弟两个的故事以后,我其实并不认同他们的做法,他们两个为了坚持自己所谓的义而抛弃国民逃走,在我看来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读《奔月》呢,就很佩服鲁迅先生的脑洞了,一篇神话让他写的满是烟火味。原来后羿也会为生计奔波,也会遭到妻子的埋怨……我甚至想是不是鲁迅先生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无奈时刻呢?他是不是就是想通过文章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呢?
后面的《理水》和《造人》也各有特色。读过便有收获。
在那一周不仅我读完了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还顺带地了解了文章所涉及到的其他知识。
①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选择性的读。
接下来开始读四大名著了,我心里更忐忑了,因为我没有读完其中的任何一部。用先生的话说,真不知道哪来勇气,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居然也去那写所谓的文章。现在回头去看,当初写的那叫什么玩意啊,真是无知者无畏,那时我还自我感觉良好呢!
先生给四大名著排了序,认为最值得读的是《水浒传》,这恰恰是我最不喜欢看的一本,至今我还没有全部读完,我不喜欢里面的很多人物,比如宋江,总觉得他挺虚伪的,每一次有人被抓的时候,他总是低头便拜,以取得别人的好感。
我还有更多不能理解的地方,比如说扈三娘,她的全家都被李逵给杀了干净,她不仅能跟李逵和睦相处,居然还嫁给了王矮虎。
宋江一伙举着所谓的大义之旗,说是为了正义,可也伤民无数。动不动就杀人全家,着实可恨。
总之,我不喜欢他们,可让人讨厌,不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成功吗?所以我们想学习写作,就应该认真地读一读这部小说,从中学习它的写作方法,精彩之处真的特别多。
人物描写犹如画卷展现在你面前。比如,他写潘金莲的相貌: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 ; 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 ; 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景物描写让你身临其境,比如:山影深沉,槐阴渐没.绿杨影里,时闻鸟雀归林.红杏村中,每见牛羊入圈.
落日带烟生碧雾,断霞映水散红光.溪边钓叟移舟去,野外村童跨犊归.
《水浒传》动作描写更是传神,比如经典的武松打虎片段,在这里我就不摘抄了。
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那么多,先生也说了,以后会带领我们仔细地研究这部小说的,特别期待。
②四大名著应该读,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有一个先后顺序,《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在读《史记》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战国四公子是谁,只知道《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
第一个读的是《孟尝君列传》,孟尝君这个人物颇具有争议性,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有野心,有手腕,又自私自利的人。他是田文四十多个儿子其中最不喜欢的一个,因为他是五月初五生的,在被认为他的存在会不利于父亲的时候,他不被允许活着。母亲偷偷养活了他,后来他成功地引起了田文的重视成为继位者,与他有着庞大的门客队伍有关。
他的门客都是些什么人呢?司马迁用了两个小事来向我们展现。我想大家都知道鸡鸣狗盗这个成语,那么你知道一个成语就是因为孟尝君,你知道吗?
《平原君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每一位公子都是一个传奇。
③《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定要读的。特别是其中的七十列传,更值得去仔细地读。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赤壁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先生挑出来的文章每一篇都具有代表性,让我想去读他们更多的文章。
④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要读,先生推荐了曾国藩编的《经史杂钞》,可以先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
2.选出来的文章怎么读呢?
一字一句地读原文,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联系文中提到的其他事情。
比如说,我们读《故事新编》中的《采薇》,可以拓展读《诗经.采薇》,也要读《史记.伯夷列传》,要了解伯夷和叔齐的生平事迹。
二、写
说到写,我最近都不太敢写了,以前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水准,瞎写。越是读书多,越觉得自己的水平低,不敢下笔了,怕制造出文字垃圾。
入渊以来我们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练习,比如心理描写,林冲面对调戏自己娘子的高衙内,他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
苏轼夜游赤壁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比如环境描写,学习《桃花源记》写一篇游记。
比如人物描写,仿照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给自己写一篇传记。这一次的作业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先生的本意是让我们找到自己,面对自己。
在这里学到很多,先生用非常简单的话告诉我们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形象而生动。
故事是tell,作者作为一个讲述者,告诉读者这是什么事。
小说是show,作者是展现者,读者自己去体会。
连在我看来最难写的散文,先生也把他别出心裁的分类分享给了我们。
那么学了这么多东西之后,为了心中那个小小的梦想,到底该怎么去写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地方出发。
1.多写,不是说熟能生巧嘛。
2.刻意练习,对不擅长的部分多加练习,比如埋坑对我来说就太难了,好的素材从我手里出来都成了一潭死水。
3.读写结合,脱离了读的写,空洞又乏味,要努力克服。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其实没有写作的天分,因为想象力实在匮乏,可又不愿放弃,希望在余生里生命因为读与写有了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