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拖拖拉拉看完了,现在回顾一下
其实看第三章的时候,我还看了其他很多书作为扩展,因为第三章表面上是说的时间管理,实际上是自我管理。
在这一张章里,其实有很多很实用的点,而且全部是经验而得,其实非常宝贵。
1)给一个任务估算时间时,先分清是熟悉还是不熟悉的任务,对于不熟悉的任务,先给自己(对别人)做一个心理准备,“完成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一定会超过预期”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反正比一般人想得长多了”倒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假设。
2)对于越不熟悉的任务,越要马上开始行动!因为无法预估时间!
接受在做事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这一现实。心平气和地面对困难。
3)越重要的事越困难 - 把时间当作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对于困难,可以先拆解,然后再一点点解决问题。
但要直面困难,不要逃避。
4)关注步骤。在拆分困难的时候,尽量拆分成最小一步。
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对任务的每一次“具体化”与“细分拆解”都要反复询问“原因”。
5)任务拆分后,才能并联串联任务。看清楚顺序,对任务进行优化处理(填补时间的空白),但同一时间仍然只处理一件事。
6)用记录时间消费的方式感知时间 - 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
7)To do List + 时间预算, 如果时间不够用,则按照重要/一般/不重要进行取舍。
8)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 失败的计划不会成功。
从周计划开始培养做计划的能力。
9)计划虽然重要,但行动比计划重要!
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10)日常 - n列表,也可以理解为行动清单或任务清单。
评价任务只需要一个判断标准,那就是:它是否对实现目标真的重要。
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成功的关键是要坚持到底。
11)对于重复性的任务,要写流程,并根据各中细节,时时梳理/更新流程。
12)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
“这样的准备使我一旦进入状态,就肯定无所畏惧。也因为知道了结果,我可以做到在开始的时候任凭恐惧陪伴。”-印象深刻
13)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
最基本的验收机制是针对最终结果的,
部分有经验的人因为在做事之前总是更关注步骤,并会按照需求将任务拆分成若干子任务,所以,他们甚至会为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
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任务,都应该对其认真审视,同时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要想办法回答:怎样才算“做好”?
如果能把任务拆分成若干子任务,那么确定“做好”的标准可能更容易达到,因为每个子任务的验收标准可能已经自然存在,起码有这么一条:“如果这个做不好,那么下一个就没法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