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1. 估算时间
为什么完成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预期呢?
一旦开始做事,“意外”会接踵而来。经过准备的不再是问题,而遇到的问题个个都是之前未曾想到的。
为什么人们总是错误估计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呢?
因为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前忽略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辨别任务是熟悉还是陌生。对于熟悉领域估算时间相对容易,而陌生领域随时可能遇到的“意外”。只有完整执行一次任务后,该任务变成“熟悉”后才有可能顺利解决意外。
要提高估算能力,就要养成习惯:做事前判断熟悉程度,再据此判断完成时间。
看上去是天生的才能,其实都是积累的结果!
2.及时行动
接受任务后,何时开始?
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开始”。
明明焦虑得不行,却拖着就不行动,一个常见原因是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总以为能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但这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恐惧,无论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来自内部的恐惧:只要做事就有犯错做不好的风险。得“拖延症”的人犯了一个认知性错误,认为做对、做好的人直接就能做对做好,而自己做不好,犯了错,难免自卑,怀疑自己。所以很多人做事拖延的原因不过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只有做事就会出问题,做事过程中不出事那是做梦。认清并接受个现实,才可能心平气和做事。
说一个人不怕困难,肯定是假话,谁不想一帆风顺。事实上事情越有价值,难度越大。看到自己花很多精力时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被别人轻松解决,难免令人气馁。这种情况下,以接受现实为前提,勤能补拙的道理将发挥巨大作用。
来自外部的恐惧:过分在意外界评价。
我们在自己做到之前,往往知道做到是什么样子,都自觉有能力评价别人做得怎么样。所以一旦认真做事,被嘲笑的几率将远高于被鼓励的几率。
我们没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
一般情况时间虽是匀速前进,但人的主观感受,时间确是加速前进。
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明白了这个道理,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3.直面困难
没有低估任务所需时间,按时执行任务,很多人还是没能按时完成任务。为什么一直忙,却还是拿不出成绩?上学时眼不离书,屁股不离凳的学生,最终成绩却很差。
实际上他们不是努力,而是作出了努力的样子。
无疑他们是效率低下的,效率低下的根源是什么呢?
答案是:回避困难。
任何任务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相对简单的和相对困难的。
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合理的安排应该是:迅速完成简单的部分,其余时间留给困难部分。
而很多人则是花大量时间在简单的部分上,下意识地回避困难的部分。
人做事的来自两个方面,奖励与惩罚。人都喜欢奖励,讨厌惩罚。
受到奖励时,原本有两个选择:“再次来过”和“见好就收”。
受到惩罚时,原本有两个选择:“从此再也不碰”和“挣扎着找一个出路”。
恰好很多时候,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第二个选项。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事”可能只是那件事相对简单甚至只是以为那件事相对简单。
如果不回避这种倾向,任何任务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
4.关注步骤
任何事情都应考虑三个方面内容:how,why,what。
原因和内容往往不言自明,方法却不是唾手可得的。
思考方法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细分、拆解任务,越细越好,直到每个 小任务都能被一个人独立完成。
在做任何事情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解任务,直到每个任务都是可以完成的,这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
5.并行串行
中学物理介绍过,并联分流,串联分压。
在任务管理过程中,我们要考虑两个任务之间究竟是并行还是串行关系?
无论学过什么知识,都可以接着问自己: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来锻炼自己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把要做的事情落实到纸上,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机械的,哪些是复杂而灵活的。
然后,尝试把一个机械的和不机械的任务并行起来。
比如,跑步时听歌。
将两个任务并行完成的前提是对这两个任务足够了解。
6.感知时间
我们的大脑应该隶属于我们自己,而不应该不受控制地变成我们的主人。
当我们不可避免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观察到的是偏倚,感受到的是枷锁,体会到的是差距,意识到的是失望的时候,要提醒自己:我并不孤独。
我们都有机会与时间做朋友,有什么理由不去了解时间的方方面面呢?
首先要记录时间,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时间更详尽,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
时间永远都在自顾自地往前流逝,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解决方法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感知时间,与时间合拍,做时间的朋友。
7.记录开销
正如理财第一步是搞清钱都花在哪里,感知时间的第一步就是搞清自己的时间都用干了什么。
第一组练习
认真回忆并逐条记录昨天做的事情。
第二组练习
认真回忆并记录上周做的事。
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月做的事。
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季度做的事。
认真回忆并记录去掉做的事。
如果做完这些练习后筋疲力尽,看着这些记录心惊肉跳,要相信自己并不孤独。
8.制定预算
不但每天记录时间开销,还要每天制作时间预算。
把今天要做的任务做个列表,慢慢会发现任务太多,无法全部完成,于是只好选择。
事实上,生活就是选择。解决办法就是给每个任务加权重以代表不重要,一般,重要。
一旦开始做,就要分辨“真的重要”和“显得重要”。
判断标准就是: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目标达到有益。
9.计划
“计划还是率性,是个问题。”
People don’t plan to fail, they fail to plan。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所有真正执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切实可行。
有些可以通过坚持不懈最终达到的目标对于寿命有限的个人来说依然是不现实的。
其实,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标。大多数人要做的事都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证明自己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
1.已经有人做到。
2.我与那个人差别不大。
如果不行动,就无法判断目标可不可行。如果在行动中发现目标确实不可行不现实,这时的“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意味着无比的的理智。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的能力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听上去现实,但并没有说到点子上。计划被变化打乱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
在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前提下,辅以计划,才能成功。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越容易实现。
谁对未来不迷茫,雾里看花,谁都看不清楚,但只要不断往前去,我们总能看到那些“花”,因为已经足够近了。
有时候没必要做计划
计划固然重要,但行动更重要 。
很多时候,哪怕没有计划,只要行动往往也会有收获。但没有行动的计划没有任何意义。
不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
任务很简单;
在初始状态下,我们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对任务基本的认识都没有,制定的计划十有八九不过是空谈。
如果想改变自己,或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自己觉得应该能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
不要怕失败,不要怕碰壁,那是必经的过程。总要失败很多次才会有结果,全天下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失败。只要能吸取教训,作出调整,那就是进步。
10.列表
列表从来都是最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
制作列表,往往使自己做事井井有条,不白白浪费时间。
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笔和纸
纸和笔不仅方便,有效,而且可以随手写写画画,有时画比写重要。
列表没必要工整
用大量缩写和各种符号标记,只要自己能看得懂,就够了。
列表一定要触手可及
便条,电脑上的便笺,智能手机适应不同的场景。
最重要的任务只有一个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
很多事情其实并非感觉上那么“十万火急”。
最终评价任务只剩一个标准:是否真的重要。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不要轻易改变列表内容。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如果产生新主意,将其制作到下一阶段任务列表中。
给每一个任务制作一个核对列表
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 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
11.流程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面临的任务大都是重复性的。
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12.预演
做任何事情前,把整个过程在大脑里预演多遍。
在任务复杂时,通过写写画画辅助预演每一个步骤。
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越关键。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
13.验收
为每个结果,甚至是步骤设置验收机制,可以一定程度避免不了了之、半途而废。
遇到任务,认真审视,想清楚:怎样才算做好?
进而设置适当的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