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众号:鲁佳演说。欢迎互关。
记得有一个段子:
请问你有《时间简史》吗?
神经病,我有时间也不捡屎。
读书越少,懂的东西越少,能与人交流的东西也就越少,聊天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还有另外一个段子:
怎么看出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浮现的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不是:“哇,好多鸟,真好看!”
这就是文化底蕴的差距,一开口就知道。
据我所知,我身边很多朋友已经好久没读书,他们更多的时间会去浏览网上的各种信息,看看朋友圈,刷刷抖音,读书似乎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到了世界读书日,他们会买一大堆书放在书架上,任灰尘布满,最终成为摆设。
令人庆幸的是,身边依然有一众朋友每天依然在坚持阅读,日积月累,腹有诗书气自华,慢慢地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今天的内容对于还不会读书的朋友,我建议你收藏。
首先第一个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读书?
1、知识更新快
如今这个时代,知识的更迭比过去快太多,没有人会因为自己在大学学了一个特别好的专业,就能一辈子不学习。知识也在不断地淘汰和更新。
所以,持续学习,持续阅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更便捷地和高人对话
读书是提升自己格局和视野最便捷的方法。如果你不读书,你的思想就会来自你的父母和亲朋好友,读书让我们有机会去连接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学习借鉴他们的思想,提升自己的见识和格局。
读书让你足不出户,就能视野开阔、知晓古今、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3、整合碎片化知识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天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推送给你,你阅读学习全都来自这些信息,东一榔头,西一斧子,看似学了很多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本质没有任何关联,一块块零敲碎打的信息,没办法拼凑成一副完整的知识地图。
而读书是一种体系化学习,把一块块碎片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晶体,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地图。
4、达克效应
不读书,你就会永远处在达克效应里的“愚昧山峰”,你会盲目自信,你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其实这个阶段你只是一个巨婴,真的什么也不知道。
只有不断去读书和学习,才能往前走,学到的越多,你会发现知识的世界浩如烟海。这时你会成为一个谦卑的人,不断默默地孜孜不倦地去读书、学知识,朝着大师的方向勇往直前。
读书,使你走出认知误区,踏上持续精进之路。
那我们应该如何选书呢?
1、工具类
这些书都会教给你一套方法。另外,能够提炼出有效的工具也意味着这本书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高效演讲》。
2、新理念
这些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发现、新的想法。比如《反常识》、《反脆弱》。
3、实用性
这些书能够给大家生活带来改变,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微习惯》、《非暴力沟通》。
4、科学性
书中的知识不是凭空捏造,不是简单归纳,它一定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过程。比如《刻意练习》、《自控力》。
那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呢?
这里有两种读书法,一种是欣赏性阅读。一般就是走马观花式看看,只是逐字逐句地“看过”,却没有真的“看见”什么。这就是典型的“欣赏式阅读”,看个热闹,看个大概,看完就完了。
我推荐第二种--功利性阅读。带着问题、目标去阅读,边读边思考,边阅读边输出,让书中的内容和你已有的经验充分融合,最终变成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那功利性阅读,具体怎么做呢?分为四步:
第一步,花10分钟在纸上写下问题
1、写下书名。
2、你在书中想得到什么,写下一个问题。
3、为什么想获得这个问题,描述阅读目的。
第二步,边阅读边做笔记
1、带着问题去阅读,可以跳读和略读。
2、找到问题的关键词、段落,记到纸上。
第三步,用5分钟来自我总结
1、浏览关键词。
2、将关键词归纳成几段话。
第四步,用5分钟复述书中主要内容
1、讲给别人听。
2、身边没有人,讲给自己听,用手机录音。
我以一本《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来举例,看下图(放大看):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提高读书效率?给大家三个方法:
1、二八法则
一本书重要知识只占这本书的20%,20%中最重要的仅有4%,一本200页的书只有8页是最核心的。把书中的重点找出来,舍弃非必要的部分。
2、边读边记笔记
重点处做记录,方便以后随时查看。
摘录金句或者打动你的段落,加入自己的想法,以后可以回顾,也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3、思维导图
这是一种高效的“知识输出法”,帮我们整理脑海中的思路。
这种方法在知识吸收上有两大优势:1、看起来清晰明了。2、动笔写过的内容更容易在大脑中获得长期记忆。
最后,附上今天文章的思维导图,方便大家学习和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