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最近辅导晨晨写作业,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说什么她才做什么?从来都不会带着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每次提到学习的时候,已经能够感觉到他有一些厌学的情形,难道是我逼迫的太狠了吗?还是在他学习的时候给了他太多的压力?也许是吧,毕竟我自己也有学习的压力在呢。可是跟一个七岁的孩子,你能够跟他说得通压力也是动力的道理吗?现在我反思过来,也许是从小开始,我对他灌输的公立读书的思想太过于严重,让她反而觉得是一种沉重的包袱,没有办法从中获取到乐趣。
学和思如果割裂了,那么人会胡思乱想,学不进去,学习效果不好。如果一个人仅凭记忆好,能够把所有的内容全部记住,可是不去思考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试卷当中的连接点,那么就是死读书是没有用处的。
对于所学的关键词知识点,需要有自己的预判,然后形成对应的框架结构,在框架内进行思考才是有效的,如果跳出框架之外,或者是没有框架,天马行空的去思考,那么是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和结果的。胡思乱想,人就容易钻牛角尖,不去行动和验证,怎么能够知道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呢?
学习是在于知识的吸收,行为过程的改变,而思考则是逻辑框架的建立和知识的深化。因此,思和学必须要结合起来,在合适的章节进行划分来加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复杂的内容就提炼关键词,找到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联。只要能够有一个点,就能够向四周进行扩散,只要能够将所有的点连成线,最后形成一个知识面和知识结构,那么这样点在面里面被线给牵制住,才能够更加的牢固。
学习可以是被动的,效率低下的,但是思考却可以提升这样的一种效率,但是思考是需要学习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而不是被压迫进行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于教育者的合理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