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包容、共存一直是人类锲而不舍追求的价值。自阿美利哥第一次发现美洲、欧洲殖民者第一次踏足美洲起,种族问题就始终是美洲政治争论的中心。作为一个由移民建起的国家,美国在其历史中,在种族问题处理上既经历了惨痛的挫折,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019年2月24日,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种族问题作为焦点的电影《绿皮书》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今天,就带领各位去深入品鉴一下这部温情而不失深度的电影——《绿皮书》吧~
托尼和雪利博士 图片来源:豆瓣
剧 情 梗 概
托尼是一个生活在纽约底层社区的意大利裔美国人。和20世纪60年代绝大多数的白人一样,托尼对黑人也有着深深的歧视。托尼在一家夜总会担任经理,而夜总会因故需要停业几个月,他亟需一份新工作来维持一家四口这几个月的生计。此时,一位名叫唐·雪利的黑人钢琴家投来了“橄榄枝”。
雪利博士即将南下进行为期八个星期的巡回演出。可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种族隔离问题依然非常严重,他需要一个擅长和人打交道以及解决问题的人同行。
于是,为了高额的薪金,托尼强压心中对黑人的偏见,成为了雪利博士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在迥异的背景下艰难磨合。随着旅途的开展,托尼和雪利博士的内心都逐渐发生了改变,并最终和过去、和自己以及和世界达成了和解,并发展出一段跨阶级、跨种族的友谊。
雪 利 博 士:心 灵 流 浪 者
遍 体 鳞 伤,终 获 归 宿
在电影中,雪利博士出身美国上流社会,年幼时即留学苏联学习弹奏古典音乐。学成归来后,他曾两次前往白宫演奏,声名显赫,被称为“真正的艺术家”。
声名显赫的雪利博士受到白人上流社会的广泛欢迎。在演奏会上,雪利博士得到如雷的掌声;在会后派对上,雪利博士更能得到各种赞誉和恭维。但无论他在白人上流社会中拥有多大的声望,他依然会遭到“冷遇”,西装店拒绝他试衣,餐厅拒绝他进内用餐,哪怕他饭后就要在这家餐厅进行演奏。
开怀大笑的托尼和雪利博士 图片来源:豆瓣影片中雪利博士和托尼第一次开怀大笑的情境非常值得分析。雪利博士的其中一个公演地位于肯塔基州。当托尼开着车载着雪利博士进入肯塔基州时,他惊喜地在路边发现了一家肯德基。托尼买了一个全家桶,在车上直接用手大快朵颐,并盛情地向雪利博士“安利”手中的炸鸡。雪利博士表示他从来没吃过炸鸡,并且对直接用手抓炸鸡吃这一行为非常抗拒。但盛情难却,雪利博士最终还是吃着炸鸡,和托尼开怀大笑。
这是一段很具深意的情节。在奴隶制时期的美国,黑奴唯一被允许饲养的动物是鸡,油炸则是当时黑奴最主要的烹饪鸡的手段。南北战争之后,出于对重获自由的黑人的仇恨、歧视,白人在之后的数十年里极力抹黑对黑人有着重要意义的炸鸡。而把炸鸡推向歧视巅峰的则是极具争议的充斥着白人优越主义的经典默片、世界电影史上里程碑式作品——1915年的美国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电影中黑人政客在国会上粗鲁地脱鞋翘脚、大啃炸鸡的一幕深刻地印在了白人脑海里,并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黑人和炸鸡之间的看法。从此,炸鸡、西瓜等美国南方黑人的“灵魂食物”(传统食物)就和种族歧视等负面情绪捆绑在一起。也因此,雪利博士对托尼想当然预设他喜欢吃炸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雪利博士说黑人“并不都爱吃同样的食物”,“黑人爱吃炸鸡”只是美国社会对黑人的一个刻板印象(stereotype),就是基于上述的历史背景。
在旅途的一次抛锚中,雪利博士在无聊地等待托尼维修汽车。车在路上,路旁是广阔的田野,田野上是数不清的正在耕作的黑人。倚在车边西装革履的雪利博士和站在田间衣衫褴褛的同胞无声对视,雪利博士的眼中有好奇、同情,但更多是瑟缩的怯懦。同样的肤色却是迥乎不同的人生,这让他有些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
独自沉思的雪利博士 图片来源:豆瓣当雪利博士在和托尼的一次争吵中情绪失控时,他站在磅礴大雨中对托尼咆哮道:
“富有的白人让我为他们弹钢琴,因为这让他们感到高雅。但是当我走下那个舞台,对于他们来说我又变回了一个老黑。因为这就是他们真正的文化。我独自受苦,因为我不被自己的同胞接受,因为我并不像他们。所以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不够男人,那么告诉我,托尼,我到底是谁?”
在雨夜中,雪利博士释放了潜藏心底的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为何雪利博士双眼深处有着孤独、疏离以及迷惑;为何他独自一人时只会目无表情地阅读、沉默思考、无声酗酒;为何他如那雪山般冷漠……这种一直被隔离着或自我隔离的状态得到了解释:因为肤色,雪利博士从未被白人社会真正地接纳;因为出身、教育背景和人生境遇,雪利博士和同胞之间也横亘着见不到底的深渊。他从来都不属于他们,他哪里都不属于。
天地之间,茕茕独立,雪利博士孤身一人,唯有带着不忿的自尊独自流浪,遍体鳞伤。但幸好,他最终和他的同胞在一间黑人酒吧中达成了和解,这意味着他向他的种族过去的历史、现在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命运走出了勇敢的一步。当然,他最终也放下心防,向以托尼为代表的白人走出勇敢的一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纸条君在这里就不剧透了,感兴趣的小纸条可以自己在电影里找到答案哟~
托 尼:不 自 知 的 少 数 派
离 开 舒 适 区,终 获 新 生
在电影中,托尼是一个生活在纽约底层社区的意大利裔美国人。和当时绝大多数白人一样,托尼和他的亲戚们也歧视黑人,只是托尼更甚:他甚至会把两只被黑人喝过水的杯子扔进垃圾桶,哪怕那两个黑人刚刚把他家的水管修好。
但托尼实际上是一个热情奔放、敢爱敢恨的男人。他会为了高额报酬而为雪利博士开车、会为发现了“肯塔基州的肯德基”而兴奋,会毫无忌讳地向雪利博士“安利”手中的炸鸡,会因为听到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会为了完成雪利博士对钢琴的要求而惩罚不遵守合同、歧视黑人的演奏厅职员,更会为了解救遭到非法逮捕的雪利博士而想尽办法。这些都能理解为托尼和雪利博士心灵距离的逐步靠近。但托尼这种靠近其实是充满优越感的,他“友好”的行为或是基于刻板印象,或是基于怜悯,或是基于“自负”,但都不是出于真正平等的尊重和谅解。
托尼和雪利博士 图片来源:豆瓣在一个雨夜,托尼和雪利博士在路上被白人警察截停。警察因为雪利博士是黑人而无理刁难他们。当警察知道托尼是意大利裔时,他说:
“难怪。这就是为什么是你载着他。你自己就是半个黑人。”
托尼怒不可遏,一拳击倒了白人警察,使雪利博士和他都遭受了一夜的牢狱之灾。在他们脱困之后,雪利博士一针见血地对托尼说:
“你是听不惯他说你的话才打他的。我这么多年几乎每天都要忍受那样的话,至少一个晚上你是应该受得了的。”
不离开惯常的生活,不离开熟悉的信息环境,人就很难接触到别样的意见,很难体验到别样的人生,也就很难和别人悲喜相通。如果托尼和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和孩子永远都生活在纽约布朗克斯的一个街区,他的确会“很了解自己是谁”,他或许会一直认为他就是一个免受歧视的白人。而他却永远不会遇到会歧视他意大利血统、将他归为半个黑人的白人,也不会品尝到雪利博士作为少数族裔的痛。
只有在面对歧视的那一个雨夜,托尼才不再是一个幸免于歧视、欺凌的白人。从那一刻起,他才能意识到他内心对黑人的成见,他的心才算是真正地和雪利博士在一起。只有从那一刻起他们才算是一个共同体,托尼也才能明白雪利博士的困惑、痛苦——“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不够男人,那么告诉我,托尼,我到底是谁?”
图片来源:豆瓣许多人乐于讨论《绿皮书》中故事的真实性,探究其思想内核。纸条君想,《绿皮书》或许就是试图告诉我们:透过衣食住行,祖宗的文化无声地传承下来。正是这些文化使我们成为我们,而只有直面伤疤和痛苦,了解它,接纳它,你才能清楚地认识到真实、完整的自己,才能和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达成和解。
无论所处地域,无论肤色,当所有人都能穿过历史造就的差异和痛苦,理解彼此,真正平等地坐在一起享受一块炸鸡。或许,这才是当今意义上的《我有一个梦想》,这才是当今意义上的“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知乎纸条
我是揽小胜,认真做杂志。举爪支持一下吧~(v ^ _ ^)v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