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于永正老师《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有感
1、美从读中来
于老提出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思想,是他在教学中一直贯彻到底的。于老认为教学的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
课堂上,于老认为学生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就是通过朗读交流。《庐山的云雾》篇幅简短,但语言描绘优美,那变化无常的云雾,那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总有那么几分神秘的色彩,让人如身临其境般。于老让学生在读中明白“尤其”的语气,在读中通过动作,表情,语气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中想象庐山雨雾的千姿百态。
于老懂得“蹲下来”看学生,善于给学生“带高帽”。他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导”了一场读的比赛。把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孩子们读得开心,老师也教得开心。
都说语文老师天生就是一位好演员,于老不仅善于“演”,还善于“导”。利用小孩子好胜的心理,进行赛读。于老导的一场“读”,不仅让同学们读出了庐山云雾的美,更读出了语文的味——情与趣。

2、趣从画中来
于老的高明之处不单单在于读,画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第二段中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天天玉带。于老让孩子们一边读,脑海里一边想象画面。在他板画画的两座山峰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在山峰上画出自己想象的画面。
“一画胜百言”,让学生参与画,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不比我们经常直接告诉学生词义,或让学生查字典,结果一知半解,最后死记硬背来得更形象,更深刻,更有趣吗?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更会积极投入课堂。
画让阅读得以“还原”,让课堂充满乐趣,岂不妙哉!
3、写从练中来
一堂课,要知道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东西,那要注重从读到写的迁移。学更重要的是为了运用。学了不会用,那等于白学。
于老在课堂的最后一部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试着写写如果带听课的老师去市内游览,希望带他们去哪里呢?并用上“尤其”、“千姿百态”、“流连忘返”等词语。当场写,当场读,当场改。学生丝毫没有陷入不知道写什么或怎么写的困惑中。这样的写让孩子们不在痛苦,纠结。反而变得高效,有趣。
王宏甲在《中国新教育风暴》一书中告诉我们:新课程老师,探究性学习是一条非常好的路,我们要把这条路铺在课堂中,铺在学生的心中,铺到世界里,不能仅仅铺在试卷中。
于老,就是这样一位将语文的趣,语文的味,语文的情铺在他的课堂上,铺在学生的心中的人,他让一切变得更有意义。这也是我们青年教育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