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写作笔记(41)‖议论文体之短论的写作

写作笔记(41)‖议论文体之短论的写作

作者: 朱朱哥弟 | 来源:发表于2023-10-18 00:11 被阅读0次

    整理/朱朱哥弟

    短论的写作

    一、捕捉矛盾,发现问题(如何选题)

    要求我们具有明确的生活理念和是非观念,关注国内外大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人们疾苦,并不断培养自己具有敏锐的政治和思想嗅觉,以及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感受力和思考力。

    赏析——《无知的炫耀》(顾佳赟(yun)《文汇报》,1998.11.27)

    “剧组在黑龙江江心的一个本来人迹罕至、只有鸟兽出没的小岛上,留下了一片占地数百亩的拍摄基地,建起了一座新城······这像是个奇迹。”

    读完全文,总觉得缺少了点重要信息,那就是:原来安家小岛上的“鸟兽”怎么办?是让它们妻离子散亡命它乡,还是做了新城基地下的冤魂?如果把这一点考虑进去,那么对“奇迹”的科学评价只能是“无知的炫耀”。(人类的不少行为,往往像这件事情一样,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奇迹”,而不顾大自然的保护与平衡。)

    举例:国内外对待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态度、做法的事例。·····不尊重生命、不尊重自然例子在我们周围是很多的。我们民族自豪于勤劳勇敢,但若以砍尽树木为勤劳,以吃光蛇胆猴脑为勇敢,那么这样的自豪岂不也等于一种无知的炫耀?恩格斯提醒大自然会报复人类,如果报复真是应在千百年后的子孙身上,说一声“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也罢了,问题是洪水刚退,家园还在复建,伤痛难道就已经忘却?作者将一则报道中难以觉察的失误(实是人类活动的偏差),自然地与当年爆发的特大洪灾联系起来,提出值得人人警觉的问题。

    二、“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如何选材和立意)

    从较大的社会、政治和思想范围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或问题本质的一个侧面或角度作为“突破口”,经过分析、开掘,揭示其普遍的、深刻的内涵,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

    材料:某小学四年级一个班,竟有31人向班长送礼。背不出课文、交不出作业的同学,给班长送过文具、玩具、水果,还有总计数额在100元以上的“红包”。老师发现后,孩子不以为怪,有的还说:“现在大人办事不是也都要送礼品开后门吗?”

    作者读了这则消息后感到非常吃惊,于是写下了《小儿行贿的警示》(陈庆,《文汇报》)文章没有就事论事地斥责孩子们的行为,而是将孩子与家长联系起来,与成人世界联系起来,与新世纪的竞争联系起来。其中一段写的既有激情,又有深度和广度:

    ······孩子的这一反问,难道不是对成人世界种种不正之风莫大的反讽?有些“有权力”的家长也许未曾料到,当家门被送礼者频频敲响,而自己半推半就又自以为得计地收取贿赂时,孩子何尝不看在眼里。当有的家长一边愤慨于不送礼难办事,一边又在商量送钱还是送物时,孩子又何尝不记在心头。现实中这种种“言传身教”,一再地和孩子们的课堂教育背道而驰、自相矛盾,是难怪有的孩子搞不清方向,也逢场作戏起来的。

    新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然而如果我们下一代对此不以为意,却反倒把开后门拉关系乃至行贿之类作为人生最大的竞争,这到底是谁人之过?那些行贿受贿、以权谋私,尤以节关时节为良机者,倒不如是否有这份胆量,回过头来看看自家孩子那天真的眼神?

    三、剖析概括,切中肯綮(qing,筋骨结合的地方)

    剖析与概括是议论的重点。

    剖析的任务主要是揭示事物、问题的内部与外部联系;概括的任务主要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个别显示一般。两者相辅相成,文章才有可能做到条理清楚、思想严密、内容深刻。这两方面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下或深浅、巧拙的不同。

    例如,某年,上海展览中心发生了一次冷餐会上你争我抢的不文明事件,这是上海市和邻近三省有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参加的一次电子技术信息产品交易展览会庆祝开幕的冷餐会。《解放日报》在刊登反映这一情况的读者来信的同时,发表了一篇短论《吃相难看》,指出党员和干部应比一般群众更加懂得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但他们却在冷餐会上你抢我夺、又吃又捞,“吃相”实在难看。看来光刹不正之风而不注意加强理想和纪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相隔不久,著名作家林放又在《新民晚报》上写了一篇短论评《不止是“吃相”问题》,他从《解放日报》的评论谈起,说问题不止是一个冷餐会上的“吃相”问题,严重的是,“这些企业家们在管理经济工作时,在办‘公司’和‘中心’时,在‘开拓’他们的事业时,如果也施展出冷餐会上的这一套本领,那将会搞成什么局面?假如他们用拎走整只烧鸡,端走整只丁香火腿的办法来对待改革和开放,咱们的‘外挤、内联’将是什么样的‘盛世空前’?当然他们只是经济界的少数人,但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却往往是那少数人······一个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如果连一个冷餐会的秩序都守不住,就很难希望他能认真遵守经济秩序。”

    两篇短论相比较,显然后者更加深刻、尖锐,更能击中要害。这是因为作者准确而紧紧抓住了“吃相”和“做人”两者间的联系,并由此想到经济管理中的一些歪风,层层分析,步步追问,切中肯綮,既有深入的剖析,又有准确的根据,文章自然站得高,看得远。

    四、短小精悍,笔调灵活

      短论,必须写得短小精悍。

    《福建日报》1982年2月7日发表过一篇省委领导亲自撰写的社论,就是这样一篇精彩的文章:

    今天本报又公布了两个重要案件。坏人受到揭露处理,这很好。

    有些问题群众看得很清楚,干部也有很多议论,问题的性质已经非常明白,但就是处理不下去,而且长期处理不下去,为什么?

    一是自己屁股有屎;

    二是派性作怪;

    三是软弱无能。

    还有什么?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但主要是这三条。你这个单位的问题长期处理不下去,是什么原因,算哪一条,不妨想一想。

    《从武松喝酒谈起》

    1979年11月15日《市场报》

    《水浒》中,武松进了景阳岗前的“三碗不过岗”酒店,连声高叫:“拿酒来!”店家好意劝他少喝,可武松这个打虎英雄,实在是个态度很不好的顾客。他又拍桌子又骂人,声言要“把你这鸟店子翻转来!”店家还是忍住气,侍候他喝了十五碗。

    今天,像武松这样的顾客少见了,可是像店家那样好的服务态度,也不多见。尽管不少商店、饭馆都挂有“百拿不厌、百问不烦”的牌子,可是,如果碰上武松进店喝酒,我真耽心会打将起来。

    客人不满酒店服务态度 拿一万多元硬币结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笔记(41)‖议论文体之短论的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kb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