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黄静洁的《学习的格局》里学习到如何用问题能力塑造孩子的高阶学习力。文中提到哈佛教育学博士丹.罗斯坦先生创办了一个教育网站,叫作“正确提问研究所”,关于提问的好处,教授做了三点解释:一,经常提问的孩子,学习会更专心;经常提问的孩子,对学习更有责任感;经常提问的孩子,学习质量更高。
在欧美的教育评价体系里,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认同知识的输入和内化并单纯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背诵,提问恰恰是他们用来深化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和工具。他们会把问题分成“薄与厚”。在目前科技发达的今天,“薄问题”是指哪些上网一搜就能可以招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而“厚问题”是哪些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琢磨、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这两种额外难题都有其作用,“薄问题”是基础的“低阶问题”,用来带领孩子学习并养成提问的习惯;“厚问题”则可以引领孩子往”高阶问题“迈进。
基础的低阶问题,可以总结为4个”W“, 也就是what, who,when,where,即“什么事”“谁”“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比如孩子读一篇文章,可以简单问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干了什么事情。我们带领孩子从这些基础问题开始学习提问,孩子很容易找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背景、人和事情的内在逻辑等。同时鼓励孩子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新学到的信息串联起来。经常做这4个W的提问练习,就是在为高阶问题做好知识积累的工作。
而高阶问题,则往往是开放式的问题,乍一听好像有点空洞,找不到答案,但仔细想想,却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实质上更有趣,更具有拓展性。
那么,怎么让孩子学着提出高阶的问题呢,西方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会融入三种思维模式,鼓励孩子练习三种高阶问题:
第一种提问模式:“为什么?“”怎么做?“。这是一种”聚合性思维“的提问模式,也就是围绕着两个关键词”为什么“和”怎么做“来引导孩子问自己、问别人,或者去资料阅读中找答案。
第二种提问模式:”如果。。。那么。。。。“。这是发散性思维模式出发的一个假设性问题,就是平时讲的”如果这样,又会怎么样"。这与第一种的聚合思维正好相反,是从一个原点出发,开放式地去畅想答案,然后让孩子把自己的假设说出来。
第三种提问模式“”你怎么想“。这是一种带有判断性思维的提问方式。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补充意见“。如果孩子经常这样提问自己和他人,那就是在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问题,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中,这样的思维模式和提问能力可以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想法,写出自己的创意。
看来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真的是很关键,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力和思考力。我一定要在教育孩子中注意这一点,并要实际运用起来。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