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堂《智慧父母》的公开课,在课堂的最后半小时,公益老师与家长学员互动,做了一个小测试,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请了二十位家长到讲台上,分成两组,十人围成一个圈,先手拉手闭上眼睛,感受互相的友好和关爱,然后轮流由一人站到圈的中央,闭上眼睛,放下手臂,其他围着他(她)的家长放下手臂, 不停的说着以下几类话:
控制式的——“你给我听好了”
——“我说不行就不行”
——“睡觉去、写作业去、现在就去”
否定式的——“哭什么哭”
——“这有什么可怕的”
——“你看看别人”
数落式的——“你可真够笨的”
——“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看吧,早就告诉你了”
抱怨式的——“要不是因为你,我不会这么累的”
——“要不是因为你,爸爸妈妈就不会这么辛苦了”
——“如果你听话,我们家就不至于现在这样”
——“都怪你”
威胁式的——“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
坐在台下,真的有些坐不住,这不都是我们经常脱口而出的话吗?怎么此时此刻听着是那么的刺耳和难过,感到莫名的委屈和心痛,就像真的在说自己一样。
台上的女体验者个个泪流满面,男家长们也是声音哽咽,他们分别讲了自己的体会:“很自责,很惭愧,觉得对不起孩子”“这种换位测试让人非常难过,以后要好好爱孩子”“就像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冷冰冰的,特别恐怖”……他们深深自责又痛苦不已的话语,真的说到了家长们的痛处,这一句句“逆耳忠言”,无不像一把把刀子插入还那么幼小单纯的孩子的心灵,他们又是怎么承受的呢?我似乎也是第一次真正的直观的感受到并正视到了这个问题。
测试并没有就此结束,同样的方法,他们换了以下几类话,测试继续:
正面鼓励——“相信自己,你没问题的”
——“试一试,成功不成功都没关系”
——“多做几次,会越来越好的”
给予尊重——“你既然想好了,爸爸妈妈支持你”
——“爸爸妈妈尊重你”
——“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
感同身受——“这次没考好,你心里也不舒服吧”
——“我知道你的感受,它叫失望,我也有过”
——“如果难过,就哭一会儿吧”
给予选择和决定权——“这件事,你自己决定就好了”
——“你可以选择这样或那样”
……
我在刚才的难过中仍有些反应慢半拍,但至少感受到了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感觉,如沐春风吧,很温暖,很舒服,即使说话的语调一样,声音一样,仍然叽叽喳喳吵得不行,但一点儿也不难过了,果然,台上的体验者们更有发言权,他们提到的最多的词是:温暖,舒服,不害怕,有自信……
差别好大啊!
扪心自问,自己对孩子说过几句这样的话呢?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他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掉一切琐碎的麻烦,没有给孩子任何犯错后自己改正的机会,却冠冕堂皇的要求孩子不管到了什么年龄必须都按照“我”的思维行为模式来处理事情。这个“我”可不就是家长自己给自己自封的“我都是为你好”代言人?!
清代教育家闫元曾经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多鼓励孩子,多给予孩子正面引导,多多陪伴在孩子身边,做朋友,做知己,做有爱的能力的好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