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质丰富、目不暇接的时代,我们的审美趣味在不断发生变化,审美标准却越来越走极端。不少人要么奉行颜值至上主义,偏爱那些靠“脸”吃饭的商品(人),要么出现审美疲劳,对一些哗众取宠的雷人雷语青睐有加。走中间路线、两头都不靠的人,反而容易被“时髦”的极端人士视为“异类”,遭到他们的鄙视、嘲笑,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身攻击。
就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审美总归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并没有统一、量化的标准。我自己对美的感觉就比较肤浅——看着顺眼舒服,不会让人滋生烦燥情绪。也许别人看起来很美的东西,我却觉得辣眼睛。
比如那些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漫画脸“,我只会越看越审美疲劳,完全分不清楚谁是谁的脸,感觉就像生产线上批量打造出来的产品。又比如某些能卖出天价的艺术作品,我光凭肉眼确实看不出来美在什么地方,可能是自己有限的认知影响了“视力”吧。
类似于艺术作品这种偏精神层面、注重心灵感受的东西,人们往往难以达成共识,更不要说“美美与共”,能做到不相互排斥、抵毁,“各美其美”就已经非常难得。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热心”人为某本书或者某部电影作品的“是”与“非”争得热火朝天,反对方不仅拿作者本人开涮,而且还动不动就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来“上纲上线”。可惜这些争论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很难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交战”双方还不时偏离主题,越扯越远,甚至发展到互相问候对方家中长辈的地步。
最近上映的《雄狮少年》就被立场不同的网友们推到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地。说它好的,上升到了宏扬传统文化的高度;说它坏的,也上纲上线到了卖国的“高度”。
就我个人的观影感受而言,这部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准已经足够让人惊艳,并且还是难得的现实主义作品,没有像传统动画片一样老拿动物或者鬼神来说事。
我从头看到尾,也没有发现电影有丝毫卖国的迹象,反而有不少令人振奋和感动的地方。特别是当鼓点响起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情绪也被“点燃”,仿佛回到了和阿娟、阿猫、阿狗他们一样,充满理想主义的少年时代。
至于那些指责电影卖国的“评论家”们,他们的“证据”就是主角长相太丑,不仅是咪咪眼,而且眼距过宽,就像唐氏综合症患者,并因此认为主创人员有取悦西方观众、丑化国人形象的嫌疑。
说句老实话,我刚开始看电影时,也不是很适应几位主角的长相,他们的形象着实有些寒碜——眼睛小,眼距宽,身材不是瘦得像营养不良的猴子,就是胖得像吹涨了的皮球。
但随着剧情的展开和推进,我越来越不在意他们的外表,反而觉得他们越来越可爱,打心眼里为他们叫好,希望他们永远阳光灿烂,不被生活裹挟。电影结束的那一刻,我似乎感受到了主创人员的良苦用心。真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丑到极致便是美啊。
而对那些平日里喜欢和推崇“网红脸”、“漫画脸”的观众来说,以貌取人很正常,但因此而感到愤怒,甚至觉得电影伤害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尊心,这就未免过于离谱和夸张,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玻璃心”。
回想起前两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里哪吒的眼睛倒是一点儿也不小,但是他的烟熏妆非常具有挑战性,笑起来的时候还露出一口大板牙,就这造型也被看不惯的人喷了不少口水。幸好哪吒是神不是人,无法被那些讨厌他的观众扣上一顶卖国的“帽子”。
其实无论电影里的哪吒还是舞狮少年,都不过是人为虚构出来的角色,该长成什么样真不是你我这些吃瓜群众有权决定的,负责审查片子的广电局也没有规定哪种长相更符合爱国的标准。
能把“眯眯眼”和“卖国”联系在一起,我着实佩服某些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同时也不得不感叹真实的生活往往比艺术创作更富有戏剧性和喜剧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