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老师。一名老师要想进步,时刻记录自己的灵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工作中的灵感和生活中的灵感。但悲催的是我这个人比较健忘。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我曾经碰撞出大量的思想火花和好的想法,我总提醒自己:这次可千万不能忘啊!下去赶快找个本子记下来。结果往往是事忙完后,找本子记灵感的事也早跑到九霄云外了。当再次想起来要找本子记录灵感这件事的时候,所谓的“灵感”也早忘记的一干二净了,我也因此错过了许多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尤其实在我讲课的过程中,即便产生了灵感,我也没办法停止讲课去记录灵感。如果我这样做,学生八成会认为这老师有神经病。
因此,我很苦恼,不知道有什么好的办法。直到有一次我去参加一场培训。
那是2016年的10月底,特岗三年期满后我被安排到山西师范大学培训。这次培训特别邀请临汾市历史特级教师王纯林老师为我们作报告。王老师的报告非常精彩,以至于听过一遍还觉得不过瘾,还想再次聆听他的教诲,再从中汲取精华。但讲座只有一次,我总不能把王老师拉出来再讲上几遍吧!所以,事后我就在想:以后再遇见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能省时省力地把讲座内容保存下来,便于以后拿出来再学习?是自己做笔记?还是向作报告或作讲座者讨要讲义和PPT?我仔细分析了这两种记录方式,发现它们难以做到“省时又省力”:首先是做笔记。做笔记的前提是你必须提前准备好笔和本,这是硬件设施啊。恰恰我(不仅仅是我,包括我们当中的许多数人)没有随身携带纸笔的习惯;再一方面,做笔记太分散注意力。虽然许多人主张记笔记是防止走神的有效方法,但这似乎并不适应于我。对于好的讲座,我更习惯一字不落地认真听完,记笔记反而使我会漏掉一些重要的内容。对于那些非得让我记笔记才能保持注意力的讲座,我宁愿不去听。其次是向报告者或讲座者索要讲义或PPT。这得花费精力去沟通,况且有人家有时候只是带着大脑和一张嘴过来,根本就没有讲义和PPT。所以,这两种方法我觉得都不适合。
我继续思考,思考什么是我随身携带的,经常拿在手上的,且有记录功能的东西。突然,我把目光放在了我的手机上。对呀!手机——多么好的东西啊:我一刻也离不开它,况且它有强大的录制功能——可以录视频,可以录音频,还可以拍照片。简直太完美了!
那么哪种方式更适合我呢?我觉得录音功能最适合。首先,视频格式更大,占用内存更多。况且,在录制的时候双手还得举着,很不方便;其次,与视频相比,拍照就方便多了,而且占用内存较少。但这种方式也有缺点,那就是只能拍PPT幻灯片。万一现场没有播放幻灯片或者有些演讲内容幻灯片中的内容不包含,这种方式就不灵了。而使用录音功能就克服以上缺点。首先,音频占用内存小。以我的实践来看,一场1小时左右的讲座,录制成音频,大小约为50M(不同型号手机可能有所差别),这绝对比时长1小时的视频省内存多了;其次,使用方便。当讲座开始后,打开录音功能,把手机往一边一放,便不用操心了。你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听讲座上。讲座结束后,只需点击保存且重命名即可。第三,不会错过任何重要内容。因为讲座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被保存下来了。当你有时间想整理笔记的时侯,只需要把这段录音回放一遍即可,而且可以随时后退、暂停和快进。
手机的录音功能不仅可以用在听讲座听报告听演讲上,最主要的,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它还可以应用于课堂,成为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提前备课,然后按照备课去讲,但实际的课堂往往不可能完全按照备课进行。有时候,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临时想到了更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按照备课去走;发现了更恰当的案例,丢弃了提前准备的案例;发现了一些备课过程中被忽略的知识点,课堂上临时进行了补充。这些都是课堂上出现的“新”内容。对于这些“新”内容,传统的做法就是在课下写教学反思的时侯进行补充。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健忘的人来说,把这些“新”内容完整呈现在教学反思中就比较难了,往往会出现遗漏。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讲课过程用录音机录下来,课下回放。这样,即可以避免“丢失”“新”内容,又可以在课下审视自己的课堂,不断打磨自己的课堂。
那么如何记录生活中的灵感呢?我觉得还得利用好手机这一工具。一方面,携带手机比携带纸笔方便;另一方面,手机上可以安装各种软件,尤其是办公类软件和笔记类软件。下载安装这些软件我们就可以随手记笔记,而且,这些软件功能一般都比较强大,很方便管理我们的笔记。
手机的录音功能和记笔记功能一直都有,为何我以前却没有充分利用呢?关键是之前没有把精力放在自我成长上。在没有“觉醒”之前,手机只不过是一玩物而已,是我消磨时间,“杀时间”的工具而已。当我真正意识到提升自我的重要性的时候,我就想尽办法去促进自我成长,发现纸和笔难以高效帮助我记录灵感。正是在这样的角度下,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手机,把它当做了促进自我进步的工具,而不是浪费生命的玩物。
你看,角度不同,手机就大不一样,世界也大不相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