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参中的教学重点:
一、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二、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作者在枯水期游览壶口瀑布,得以走到河心,以独特的角度欣赏壶口的水与石、河与沟。文中所写景物以河水为主,既写出了它的雄奇跌宕,又写出了它的多姿多态;既正面写水,又借石写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与写法,特别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有眼前的景物自然地引发出悠远的思考的。
三、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作者以游踪结构全文的框架,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并自然生发出感想和思考。
四,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本文语言畅达、凝练而又带有古典气息,有韵味,耐咀嚼。教师要引导学生边想象作者描绘的意境,边反复品读文章的语言,以体会作者的体物之细,绘景之精。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提高自己文学欣赏、语言运用的能力。
第一课时:
1、生字词
2、作者
3、整体感知
明确:两次观瀑布
作者为什么着墨不一样?
重点写枯水期的壶口,别出心裁,使文章体现出一种新意,为后面具体的写景和情思的抒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
如何选景:写人所未至之景,或许人虽曾至而未见之景。
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
在游记中写的最多的是自然和人文景物,描写景物要避免不加选择,一一写来,应当有所侧重。要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灵性,有生命。同时,要选择景物的美表现得最集中,最典型的“点”,细加描写。“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的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4、看课本插图,找观察点。
发现移步换景和定点观景。
5、小结作者的构思:
选择枯水期这个独特的季节和河心这个视角点;以正面写水,又借石写水。
第二课时(所见)
1、瀑布特点
雨季:不像瀑布,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枯水期:真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崛,也有多姿多彩。
2、枯水期
最让你感到奇特的是:
最让你感到震撼的是:
最让你感到惊险的是:
最让你感到舒缓的是:
你如何理解“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跌宕起伏、精致丰富,既有雄浑壮阔,又有陡峭奇绝,多姿多态。
3、这写了瀑布之后,为什么要写“脚下的石”?
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不宜对石不置一词;第二,从观景角度来看,作者定点观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4、枯水期的感受是什么?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湖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
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
第三课时
1、出示三四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
在动词使用方面很有特点。
第一,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等动词生动准确的表现水的种种动态。
第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跌”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用“跌”,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地重复,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第三,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在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这些动词是文章描写更生动,形象更易打动读者,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2、播放沙沙河视频,写一段游记。
明确:所至(清晰分明)
所见(特点鲜明)
所感(独特深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