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农妇,名叫马慧娟。她只有初中学历,后来自己买了一部手机,通过手机读到了大量的小说。2010年的时候她在qq空间上发了第一条说说,开启了她将近12年的写作之路,写了将近300万字,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一、坚持
读书并不是一个能立竿见影的东西,更多的时候,可能是你看了大量的书籍仍然没有什么成果。或许你阅读了很多,但是当让你去讲,去写的时候却发现笔下却没有那种想要的生机与灵气。
这太正常了,毕竟这世界上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只能靠自身的一点点积累。
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输入就不会有输出。你不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是永远也不可能写出你真正想要的文字的。而这种输入,就是大量的阅读。
阅读其实是一件相当枯燥的事情,尤其是面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文字的时候,例如《万有引力之虹》这类意识流书籍,还有一些文学性或者专业性特别强的书籍,例如《历史三调》、《纽伦堡审判》之类的。
但是,如果你不能记住你所需要的知识,那么你也不可能在写作的时候将它们用出来。
二、阅读大量的书籍&从浅到深
如果你是一位刚接触阅读或者写作的初学者,那么尽量去看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不追求深度,但是要追求广度。
这里的大量的书籍指的是种类,讲文学的、讲历史的、讲哲学的、讲政治的,甚至是天文学、物理学之类的书籍。当然,也同样指的是题材,小说、纪实类文学、散文、评论,甚至是剧本、文案之类的。
只有阅读的广了,才能开拓你的眼界,去了解自身最需要什么样的书籍。对于那些不擅长的领域来说,可以去找一些科普类读物来读,例如物理学类的《上帝掷色子吗?》,哲学类的《不疯魔,不哲学》等,这些书籍更具趣味性,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文学方面,可以先从读薄的小说开始,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出书的小说都可以,例如《动物农场》等。
如果你是一位已经有一定阅读基础的人,可以读一些专业性更强或者更有深度的书籍,当然,最好是选自身感兴趣的方面,例如心理学类的《心理学与生活》、历史学类的《枪炮、霉菌与钢铁》(这本虽然专业性没有那么强,但是里面讲的比单纯科普类的要稍微枯燥一点)、《全球通史》等。这些书籍要更加专业化一些,里面涉及到了更多的综合知识。文学方面,可以考虑读一些经典名著,例如《飘》《鼠疫》《局外人》等。
想要更深的书籍可以去找一些相关专业的课本或者他们推荐的书籍来看,小说类可以去找一些更枯燥或者更深的书籍,例如《一九八四》《百年孤独》等。
三、学会记笔记
这里的笔记有三种意思,第一,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是通过手机,标注或复制相关段落,如果是实体书,可以采取拍照或者文字记录的方法;第二,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写下或者在手机上记录下自己对某段文字的感触;第三,在阅读完之后记录下书的名字以及写一小段读后感(手机或纸笔都可),可以是单纯记录书的内容或抒发自身感想。
这里记笔记主要是为了以后回顾的时候方便寻找,以及对于忘性较大的人来说,笔记和读后感能很好地帮助人回忆起这本书的内容,对于那些不需要重复阅读的书籍可以区分出来。
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也可记录下来经常查看。
四、学会区分好书坏书
一般来说,读的书多了,自然而然的就能看出来这个作者写得如何。
不过,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书籍,可以查看其他人对它的评论或者阅读上三四页自行判断,有的也可以看看书封底上对这本书的评价。序言有的时候要注意一下,有的其他人给书籍写的序会直接剧透书中的结尾或者内容,如果是不喜欢提前被剧透的读者,可以先跳过序去看正文。
很多时候喜欢并不代表这是一本好书,可以多看看同类型的书进行对比。
五、长时间阅读&碎片化阅读
这两种阅读方式没有哪个更好的对比,更多的是适合阅读哪些书籍。
有些书籍是需要剧情上的连贯性的,可能是里面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导致的(例如《百年孤独》《荆棘鸟》),可能是情感的铺垫导致的(例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可能是迷题的设置导致的(例如各种推理侦探小说)。如果不用整体时间去阅读,就会出现记不住人物关系了,情感冲击没有那么强烈,或者记不住线索等情况发生。当然,如果对阅读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以上这些书籍也可以用于碎片化阅读,但是阅读体验可能会变差。
有些书籍更偏向碎片化阅读,例如《边城》《人间草木》以及各种散文集、杂文集之类的。这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完一个故事,对后续的剧情也没有影响。另外,很多的网络文学、社交媒体上的短篇小说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这种阅读大多数都作为一种生活调剂,尤其是在通勤的路上,很难阅读更深入或者更专业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