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尼古拉·鲁巴金
国际读书日的月份,我们继续聊“读书”这件事。
老实说,我很开心,这几年像“樊登”、“得到”这样的机构,带领了中国市场的读书热,不管有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但这种现象是好的,至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书、开始走入图书馆、开始打开书做阅读状。
回过头去看,过去一年,L小姐书·读书俱乐部,也已经分享了40多本书。
我们的分享频次并不算高,但我认为这很合理。每个人的精力有限,需要时间去阅读和消化,而不是强行喂食。
据统计,世界人均读书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是:俄罗斯54本;以色列50本;德国47本;日本45本;奥地利43本。而中国,人均阅读图书仅为4.35本。(数据来自网络,准确性有待查证,仅供参考)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我们的读书分享节奏,坚持阅读一年,那么你的阅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上面,按阅读量来讨论这个话题绝对不是L小姐的风格,也不是我提倡的方式。不过,为了让大家直观上有个概念,还是不落俗套地用一下。
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阅读量对一个人信息的获取起着很大作用,量变到质变也需要经历这个过程。但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你得把信息转换成知识,这是一种能力。我们之前在这篇文章《一年读多少本书才算读书呢》中详细阐述过,这里不再负赘。
L小姐也常常鼓励大家做大量阅读,好像我真的做了大量阅读似的,大家也常常问我是不是读了很多书。后来发现不完全是这样,我是有一定量的阅读,但绝对称不上大量,因为我身边有些人的阅读量是一年一两百本,甚至更多。
老实说,我看书挺慢的,别人可能一目十行,我是一行一行地看;而且我买的书,基本上都是整本看完的,大概我看的都是文学类的闲书吧,不看完不尽兴啊。
之前也提到过,我看过的书90%都是在路上完成的,通勤的路上、出差的路上、旅行的路上。但自从我开始运营读书俱乐部,“在路上”的机会少之又少,也就是说,我的阅读量其实是呈断崖式递减的。
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影响我每周写一篇文章。相反的,过去这一年,反倒觉得自己的知识积累更多了、也更牢固了。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是哪里起了变化和作用。
今天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01
长期写作是有帮助的
经常写东西的人会知道,书写,除了记录,更重要的,它其实是一个梳理的过程。
要写一篇文章,其实也不容易。一篇文章也是一个“产品”,只是形态不同罢了。做产品前,需要做市场调研、需要制定开发计划、需要测试安全性能、需要包装上市。
写文章也一样,需要素材调研、需要构思框架、需要推敲论述严谨性、需要排版润饰。
如果一周写一篇文章,相当于每一周一款新品上市。
确实有书友问过我,一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说是看着挺容易的,但当他们试着写的时候,才发现很难,最后就放弃了。
也有书友很好奇,说我现在做的事情和之前的职场生涯完全不同,怎么突然就能写文章了呢。
我只想说,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事是突然间就能会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虽然我之前并没有发表过文章,但并不是从来不写东西。只是,在职场生涯中,写的东西不一样而已。商业企划案、行业分析洞见、产品开发计划、市场推广计划、甚至邮件等等,其他各种各样的报告就不说了。所以大家发现没有,其实我时时刻刻都在写作。
这里想要重点说一下邮件,因为我是重度邮件使用者。不要小看这一封封邮件,他们是有神奇的力量的。
很多人不喜欢用邮件,是因为懒。邮件,相对比较正式一点,写的时候也要组织语言,想要阐述清楚邮件主旨,是需要用脑的。而且,我的邮件都是英文的,用非母语的语言长篇大论,更需要清晰的思路。另外,邮件也有一定的及时性,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也就是说,写一封邮件,和写一篇文章没什么差别,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家一定会说,微信不是更方便吗?没错,在这个即时通讯软件这么发达的今天,确实提供了我们很多便利,但并不是什么场景都适用。
在我看来,工作范畴,微信更多的是起到通知、提醒的作用,重要的事情,微信不但讲不清楚,还会成为一种负担,过度打扰。微信的使用不当,也是工作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已经记不清我的手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静音的,至少有十年了吧。我在工作的时候非常不喜欢被干扰,电话、信息都是设置了免打扰,只有在我空下来的时候才会去看。
相较而言,我查看邮件的频率会比微信多一些,因为我知道,邮件通常都是比较重要的事情,看完也不需要马上回应,当我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时,会一边思考如何去回复这份邮件。是的,我可以“一心二用”。
微信,通常都是些不痛不痒的事情,要么就是临时插播的急事。但大家一定要记得,永远,重要的事情优于紧急的事情。如果实在严重到需要你马上参与,放心,你会接到电话的。
02
阅读需要经历让它发酵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知识需要实践来验证,不然都是纸上谈兵;相对的,如果只是闷头蛮干,没有正确的方法,也是徒劳。所以,这两件事缺一不可。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经历”不是仅仅指行万里路,生活中、工作中的每件小事都是经历,要看我们是否仔细品味过。
不同的是,行万里路,是让我们去陌生的环境里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还有突如其来的小“意外”,都会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因为这些很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
所有这些经历会慢慢发酵,什么时候起变化,我不知道。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某一天,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感觉得到你是在和作者对话,很多感触会涌上心头。
L小姐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落泪,就连枯燥的管理书也会泪流不止。这种时候其实已经说不清,是你的经历给了这本书灵魂,还是这本书唤醒了你的灵魂,也许,这正是读一本书的意义所在吧。至于作者想要表达什么,重要吗?一点也不。
文章《给职场新人的一些小建议》中提到,管理类的书并不在我的阅读范畴内,前面两年读了一些这方面的书,只是想验证一下自己的生活哲学和管理经验。会落泪是因为和作者产生共鸣,书中提到的价值观和作风与自己高度吻合,这个过程,像是在回望,更是一种自我肯定。
03
每个领域的营养都要摄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己喜欢看的书都是一个类型的,不感兴趣的领域,从来不会问津。
深挖自己的领域,这没有什么不好,但不够好。
就像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一样,如果你一直是从一个角度去看,那会错过很多精彩。
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需要能驾驭各个领域的知识,到最后你会发现,知识其实是融会贯通的,当你想要阐述某个观点时,大脑会自动开启搜索模式,把你想要的信息调用起来。
我们绝对不提倡,获取更多的知识是为了“卖弄”。
如果你的知识面很广,经常想要说服或改变他人,千万不要妄想,对此,没有人有这个能力。
我们所说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遇到问题才可以临危不乱。
其实这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每个人在看一本书或者文献时,都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不用慌张,先通篇看完你正在阅读的内容,把你不熟悉或完全陌生的知识点记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再做这方面的研究。
当这种方式成为你的习惯时,慢慢地,你会发现,对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感兴趣了,这也是你形成自己思想的起点。
04
每周分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原本没有准备把这个议题当成一个小主题,感觉有点打广告的嫌疑。但当我跳脱出读书俱乐部主理人的身份,仅仅是以一个书友的身份来回顾和感受时,我不得不承认,过去一年40多次的分享,是对我造成影响的。
每次嘉宾的分享,对我来说是工作职责,我需要认真对待,做好准备、互动和回应,所以,每次在过程中,我都很投入,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会经过我的大脑处理,这我印象深刻。
所以,与其说是工作,更多的像是学习的机会。那么,40多次分享,我就学习了40多次,从这个角度,相当于我读了40多本书。
这里有几点值得一说。
第一点,每个人分享的主题都不同,涉及各个领域,呼应了我们第3个主题——每个领域的营养都要摄取。第二点,每位嘉宾只有一小时的分享时间,因此,他们需要花不少时间去准备,更好地把精华呈现在大家面前。
第三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就是每个人有不同角度的解读,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很多人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去演绎,有点像是行为艺术,自己也是艺术中的一部分。这个呼应到第2个主题——阅读需要经历让它发酵。
05
总结
L小姐曾今在《庆祝#L小姐书·读书俱乐部#100天了》中写过自己的感受,绝对不是随便说说,这是发自内心的。也许,入戏,真诚地感受,才是知识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吧。
-THE END-
L小姐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