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俞飞鸿的访谈,面对许知远刻意明确毫不掩饰的攻击性提问,美到炫目的她完美展示了什么叫上善若水。事实上,连上善若水这个我觉得已经用尽了的词,在她面前也是苍白的,无力的,毫无美感的。
什么云淡风轻,绕指柔,四两拨千斤,统统都显得廉价而庸俗。
总之,她就是毫无痕迹又很明确的不遮不掩的回答了许知远的攻击。让人除了服气还是服气。
我不止一次脑补,换个人会怎么回答。我想可能能播出来的大概只能是三种,一种恼羞成怒摔杯子,李国庆那种,直接暴力反击。此乃下策,除了让自己像个跳梁小丑,人设坍塌,并不会讨得什么好处。另一种高阶一点,打的一手好太极,迂回闪躲,就是不回答问题。看起来维持了脸面,还抖了点小机灵,至少品宣还是可以找到点点可以写。还有一种保持沉默,不当靶子也就没有暴露弱点。看起来已是最体面的回答。
俞飞鸿不是,她是根本不把这些问题当做问题,而且看起来明显她仔细思考过这些问题,而且有相当笃定的答案。
于是结果就变成了挖坑的许知远显得低级庸俗,问些无知的问题。
这些问题我已不记得了,大概就是大龄未婚会不会有压力,长期单身怎么解决生理需求,没有孩子是不是人生失败这些大龄女性逃不掉的问题。
当时我还并不能完全理解,除了觉得这女的好飒,并没有太多情绪。直到现在,经历过一番成长回头来看,才真正理解到什么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简单的道理,总是用最质朴的呈现方式,只是,因为过于朗朗上口,人人能念叨,反而变得习以为常,不会去深刻体会。
邝爸说,理论是在行动之后拿来印证和校验行为的,而不是在行动之前上墙的口号。深以为然。
不去水里呛水扑腾,念再多口诀看再多视频研究再多动作,也学不会游泳。而真的学会了游泳回头再看,口诀都是对的。
我知道,在我懂得这些道理之后,也依然没有把握有能力去教育明白这些道理之前的我自己,所以,简简要走的弯路该踩的坑儿,依然是她自己的人生经历。除了言传身教过好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办法。
就像第四遍读到这里的我,get到新的点,对前三遍阅读到这里毫无感觉的自己,也是无能为力。
当然,我也完全能够确信,下一遍来到这里,依然还是会用同情的眼光看此刻的自己。
但没有关系,人生螺旋上升,任何时刻回看过去,如果有些鄙夷,至少说明自己是在持续进步的。而每一个时刻,我都最喜欢现在的自己,已是最好。大音希声,我还是安静点吧。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解】
资质上乘的人听了“道”之后,就去努力实践;资质普通的人听了“道”之后,或者记得或者遗忘;资质较差的人听了“道”之后,就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理解不了的人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所以,立言的人曾这样说:
光明的“道”好像幽暗不明,前进的“道”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好像是坎坷的。
崇高就如同低谷,广博就如同缺少,刚健就如同懒惰,质朴就如同污秽。洁白反而类似于污黑,方正好像没有棱角,最宝贵的器皿总是最后才完全成型。
最大的声音是悄然无声,最大的物象是没有形状,而大的道路则一直幽隐难见。
只有“道”,善于帮助一切,成就万物。
所有的比喻都是为了描述“道”,“道”究竟是什么样子?总之,一定不会是表面的样子,因为它玄妙异常。只有资质较差的人才只看表面,而虚假的表面往往与真实的内在大相径庭,所以那些看不清“道”的人才会认为“道”也就是那么回事,甚至非常可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