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诗圣杜甫有一句名言:“诗本吾家事”,这句话出自杜甫在儿子生日时写的一首五言排律《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注:凋瘵diāo zhài,衰败;困乏;彩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时还身穿五彩衣模仿小儿,以使父母欢心,表示孝顺。
杜甫在诗中告诫自己的儿子,要熟读《文选》之理,不需要你学老莱子那种孝顺的方式,记住“诗是吾家事”,要继承家族的这种传统。杜甫为什么敢这样说呢,因为他爷爷是初唐的著名大诗人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杜甫还曾经骄傲地说:吾祖诗冠古。
这个杜审言是文学史上少见的狂傲人物。
一、狂傲的杜审言
杜甫的这个爷爷很有个性,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录了杜审言的几个小故事:
审言,字必简,京兆人,预之远裔。咸亨元年宋守节榜进士,为隰城尉。恃高才,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何故,曰:"彼见吾判,当羞死耳。"
苏味道当年担任天官侍郎(武则天时期的吏部侍郎)时,杜审言前来作考官,出去对人说:“苏味道必死无疑。”人们吃惊地问是什么缘故,他自认为自己的判文写得好,回答说:“他见到我写的判文,将要羞愧而死。”
杜审言没有想到的是苏味道几年后竟然跻身相位, 估计自己“将要羞愧而死。”
又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
杜审言还曾经说:“我的文章应当有屈原、宋玉来作我的手下,我的书法水平应当让王羲之来拜我为师.” 是不是有点狂妄得无边了。下面还有更有意思的。
卒。初,审言病,宋之问、武平一往省候,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但恨不见替人也。"
杜甫的这个爷爷临死时也不安分,病入膏肓时,宋之问、武平一去看他。杜审言竟然说:我命苦呀,没什么话可说,只是我活在世间,长久的压制了大家,今天我要死了,可惜见不到可以代替我的人呀”。
杜审言死的这一年,武平一兼修文馆直学士,因博学通古见宠于唐中宗,宋之问和沈佺期并称“沈宋”,也是近体诗奠基定型的大诗人。不知道二位站在杜审言的病榻前,听到这番话是什么滋味?
二、杜审言的贡献
南宋藏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诗集类》介绍了杜审言律诗的特点:
唐初沈、宋以来,律诗始盛行,然未以平侧失眼为忌。审言诗虽不多,句律极严,无一失粘者。甫之家传有自来矣,然遂欲衙官屈、宋,则不可也。
陈振孙说,唐朝沈佺期宋之问以来,律诗开始流行,但是大家都不太把失对失黏等问题当禁忌。杜审言虽然诗不多,但是格律很严格,没有一处失黏的。杜甫诗有家传是有道理的,不过杜审言连宋玉和屈原都瞧不上,就有点过分了。
清朝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近体诗在南北朝的梁陈期间就有了,只不过在杜审言的时期才定型。
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始叶于度。《姜斋诗话》
老街以前写过《十分钟说明白 学习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格律诗进化过程》,在南北朝后期已经有了完全标准的格律诗出现,只不过是诗人无意识的偶合。按照王夫之的考据,是在杜审言、沈宋时期才有了明确的标准。
明朝胡应麟也在《诗薮》说:
“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初唐五律,必推杜审言为作者”。“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
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杜审言的律诗还是非常推重,胡应麟说初唐时期没有七律、五律也不规范,甚至称杜审言有“首倡”之功。
三、胡应麟为什么说杜审言律诗为“首倡”?
近体诗的四个标准,平仄、对仗、黏连和押韵,在南朝后期就有律诗完全具备。但是其中的“黏连”应该是是无意而为。大多数的早期律诗“失黏”,包括初唐和盛唐,都有不少失黏的律诗。
1、杜审言五、七律
而杜审言的五言律大多四个标准都具备,例如《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杜审言标准的七言律诗,《大酺》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不过杜审言的这首七言律就失黏了,《春日京中有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2、沈佺期、宋之问五律
下面看看沈佺期和宋之问的五律,《扈从登封途中作》(唐·宋之问)(约656 - 约712)
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晓云连幕捲,夜火杂星回。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扈从良可赋,终乏掞天才。
《夜宿七盘岭》(唐·沈佺期)(约656 - 约715)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可以看出杜审言和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贡献,首先在于律诗体式的完备。这三个人的律诗已经是完全标准的五律,平仄、对仗、黏连和押韵无一错误,特别是黏连,完全是有意识的避免失黏。
不过杜审言也好、沈宋也好,当然不是第一个写出标准五言律诗的人。老街在《 观唐习律01 从《野望》看五律之法 为何说王绩开唐五律先声》中, 就介绍了在隋末唐初王绩的《野望》,也是一首完整的近体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首倡,应该是最早倡导推广的意思,不是说杜审言是第一个写出五言律的作者, 最早的律诗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四、初唐五言律 独有宦游人 第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杜审言的代表作: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先看看前人诗话的评价,《瀛奎律髓》:
律诗初变,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缴之。起句为题目。审言于少陵为祖,至是始千变万化云。起句喝咄响亮。
胡应麟《诗薮》:
初唐五言律,杜审言《早春游望》、《秋宴临津》、《登襄阳城》,陈子昂《次乐乡》,沈佺期《宿七盘》,宋之问《扈从登封》,李峤《侍宴甘露殿》,苏颋《骊山应制》,孙逖《宿云门寺》,皆气象冠裳,句格鸿丽。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元朝的方回说“律诗初变,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缴之”,律诗的章法一般首联破题,中间二联情景承接,尾联结束时无论以景还是议论,背后都是抒发的感情,留有余味。
胡应麟说道“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气象冠裳,句格鸿丽”。这一句说作诗一定要注意,景物格局要大,即后来所谓的“盛唐气象”。在这首诗中的颔联既是如此: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另外这首诗也需要注意一下首尾的呼应,第一句独有宦游人的“独”埋下伏笔;中间二联都是写景物,照应第二句的“惊、新”二字;尾联呼应“独、宦游”,从春意盎然的景物中情绪急转而下,即王粲《登楼赋》之意: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登楼赋》
结束语
从前人的评价来看,杜审言最大贡献不是写了几首好诗,而是对于格律法度的推广。唐朝科举考律诗和律赋的确切年代有些争议,有一种说法,从唐高宗永隆二年开始(公元681年)科举考试开始考诗赋。这一年杜审言36岁、沈宋就更年轻了,还不到三十岁。在他们这一代诗人的大力倡导下,格律诗的规则完全定型。
科举考试中的诗多是五言排律,从此以后,读书人把格律诗作为了必学功课,一直坚持到清朝末年。
因此杜甫骄傲地说“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也未尝不可。
结束时,老街按照惯例作五律一首,用杜审言《登襄阳城》 韵,作《登崂山》 :
海雾因风散,群峰迤逦开。沧波拍岸起,云舸自天回。
怀古寻芳径,登高思钓台。忽闻钟磬响,不觉洗尘埃。
@老街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