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堂理念的深入,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中心的转移,体现了教师理念上的改进。可是,当我们一边谈论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边沉浸在学生热热闹闹的学、热热闹闹的讨论、热热闹闹的交流汇报的课堂中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的课堂正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从“以教师为中心”滑向“教师不作为”,由一个无声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无意义的噪声的极端。
近几年,很多学校都积极探索各种课堂教学模式,都在尽最大能力实现课堂中心的转移。为此,很多学校都以“导学案”为抓手,通过“导学案”上的书面语给出各种指令:个人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探究展示,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主持人,在环节与环节之间客串一把、过渡一下,把课堂全部交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确实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加上有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似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解决,而学生的学习力也真的提高了很多。
但如果认真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始终不能深入,学习内容浅表化,课堂繁荣虚假化。很多时候,一个小结就困住了学生,无论怎么努力都突破不了。而教师只是在讲台一角站着、看着、笑着、点头称赞着、夸奖着或者用煽情、“贿赂”的方式组织小学讨论评价,却唯独忘记了应该从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一句实时的点拨。看着这样的课堂,我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诚然,教师是课堂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文本精心研读,认真策划,设计出“导学案”,但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吗?
不,除了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更应是课堂的参与者、指导者、引领者,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所有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指导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引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让学生因老师的存在而切实的提高。学习过程是探究、生成的过程,是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障碍,思维陷入困顿,思路陷入停滞,此时,教师就要运用本体性知识,从学术高度进行点拨、引导,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让学生有所突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上不上这节课有所差别。这才是教育真正意义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坐在篝火旁烤土豆吃,给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顺便指出,有些人认为,学习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事。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儿童的友谊,这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名字、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他认为,师生之间建立友谊,尚且不能只是简单的分享快乐,或者一起游戏玩耍,还需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更何况是我们极具专业性的课堂呢?可现在有很多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却有很大缺失,教师不敢讲,不能讲,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是的,教师不能多讲。教师的确要让位于学生,但任何事情都有度,让位也是如此。教师千万不能矫枉过正,从“一言堂”滑向“不作为”,从“事无巨细地讲解”滑向“一味地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且美其名曰“新课程理念”。要知道,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站在学生的起点上,设疑、解惑、启发、引导,引领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就这点来说,教师永远是平等中的首席。
这样说来,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看”着学生走,因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更是指导者、引领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课堂,切莫滑向另一个极端。
一点收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更是指导者、引领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在新课堂理念下,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看”着学生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