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就供应链创新发展出台指导性文件,对我国供应链发展有着里程碑氏的意义。关于什么是供应链,要怎么做供应链,哪些方面是重点,接下来又会有哪些扶持行动,指导意见都给出了方向和答案,广大供应链企业有必要进行深度学习。
正本清源,含义界定
供应链原本是一个微观层面的管理概念,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其核心在于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的管理体系。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供应链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微观层面的管理性活动,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网链结构,而是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
本次指导意见明确了官方定义,主要从以下四方面作了框定:
导向:客户需求
目标:提高质量和效率
手段:整合资源
适用范围: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即整个产业链。
明确发展目标
意见不仅明确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思想,也设定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
智慧供应链体系。到2020年,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
供给侧改革支撑。供应链在促进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
全球供应链中心。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重点产业的供应链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
指明六大重点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务院向各部委下达了六大重点任务,涉及农业供应链、制造供应链、流通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绿色供应链和全球供应链。特别要指出的是,指导意见多次强调“立足振兴实体经济”。
重要任务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解读: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并非农业强国。传统小农生产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影响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意见》从“创新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提高质量安全追溯能力”三个方面,以供应链理念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必加速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供应链推进中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重要任务二:促进制造协同化、服务化和智能化。
解读:当前,电子商务及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带来的生产和服务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体系。《意见》提出了“推进供应链协同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和促进制造供应链可视化和智能化”是提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的三个重要方向。这是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任务,推进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也利于中国制造抢占全球供应链高地。
重要任务三: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解读: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家之一和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中国流通领域创新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以阿里、京东、苏宁等为代表的大数据驱动的供应链流通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但支撑中国零售等市场基本面的仍是大量中小企业,《意见》提出“推动流通创新转型、推进流通与生产深度融合和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将在加速中国流通供应链智能化,强化流通与生产供应链联动,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重要任务四: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
解读:供应链金融是推进产业“脱虚入实”,以金融推进实体发展,加速产融结合的重要手段。国家政策引导和推动下的供应链金融,更应当积极发挥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且运用有效手段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
重要任务五:积极倡导绿色供应链。
解读:我国绿色供应链的实践才刚刚起步,部分企业采取的绿色供应链措施主要是在我国不断提高的环境标准及环境政策压力下采取的行为。《意见》提出的“大力倡导绿色制造、积极推行绿色流通和建立逆向物流体系”,将加速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重要任务六:努力构建全球供应链。
解读: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开创了新的局面。“一带一路”建设的本质,也是打造融合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多元一体的供应链新通路。同时,中国在借助上合组织、APEC等多元合作组织参与全球经济建设,展现大国担当,也需要从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出发,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提高全球供应链安全水平和参与全球供应链规则制定,这也将极大提升我国参与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意见还针对目前我国供应链发展基础薄弱、人才匮乏、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保障措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意见的贯彻实施将对推动降本增效和产业升级、提升我国经济全球竞争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