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第一个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是我姑姑,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油田公司并和我姑父相识。那时姑父也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两个人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在那个年代,他们结婚没有举办婚礼,而是去旅了个行。
爷爷奶奶家里有四个孩子,姑姑是唯一上大学的,在我们临近的市工作。剩下的三个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那个年代人人都有工作,只是有学历的脑力劳动,没学历的体力劳动。刚开始大家的差距还不是很大,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零零年代,随着时间的转移,日子和日子逐渐不一样了。那时候我姑父已经从青年干部变成了单位骨干,公司福利待遇好,吃的用的开始成车往回拉,分给我们四家人。而我家呢,日子不能说毫无变化,只能说变化不大,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那个年代的东北不下岗已经是很令人欣慰的事了。
父母的生活都很节俭,基本延续了上一辈老人的生活习惯。洗了脸的水留着洗手,洗完手的水再留着拖地。买菜挑便宜的买,吃的时候先挑坏的吃,吃完坏的再把剩下已经放坏的菜接着吃。父母四十岁出头的时候已经白发过半,除了操心,饮食应该也是占了很大的原因。家里只有我能有好吃好喝,会给我单做,我的菜父母也不吃,就挑旁边的剩菜和小咸菜。父母到现在生活习惯也没有太大变化,总是说要给我攒钱,说要是我买房子给我付首付,我常常觉得自己特别不孝顺,经济上的能力远远不够。但其实有时候又想就算我结婚买房了,父母真的会有很大改变吗,会不会又想给孙子攒钱,什么时候真的有钱到不用忧愁,父母才会舍得吧。
姑姑家的小孩大我两岁,从小的生活就是有恃无恐,其实姐姐小的时候姑姑家也还不富裕但是教育上却给我姐姐很多自信和底气。姐姐从小就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做各种尝试,我从小就羡慕里她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自信。后来姑姑家条件越来越好,姐姐也越来越叛逆,上高中时,姑姑想给姐姐更好的教育,送到了当地最好的私立学校,因为距离比较远不方便照顾,便把我的爷爷奶奶接了过去,租了个房子,在那面给她做饭。姐姐不喜欢他们,看不惯他们的生活方式,说他们像兔子,天天就一盆一盆的吃青菜。平时连话都不跟他们说,上学拿着早餐就走,晚上爷爷去接她,她绕着道自己跑回来,青春期的小孩,要高考的小孩,全家人哄着来,没人计较这些。
那年暑假,爷爷奶奶接我过去,姑姑的城市比我们家繁华不少,爷爷奶奶想我能陪他们,也想我多接触接触外面的世界。但那确是我最不开心的一个暑假,姐姐上学早出晚归,人我一直没见到,每天跟爷爷奶奶一起遛弯去给姐姐买食物。但是我跟姐姐吃的是不一样的,姐姐有指定要吃的面包,要喝的牛奶,我的是和爷爷奶奶一样老式店里最便宜的蛋糕,如果姐姐哪天心情不好不吃她的面包了,或者面包过期了,那就是我的了。不是爷爷奶奶不爱我,也不是对我不好,刚刚过期的食物对她们来说仍然是舍不得吃的,他们认为是好的才给我。奶奶有的时候就说她不吃更好,咱们孩子就能吃了。那个时候我已经初三了,完全是个大孩子了,这些行为已经开始让我的内心不舒服了,在家可能吃不到这些东西,但是爸爸妈妈是会以我为主,给我他们能给最好的,这个心里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一次和姐姐的相处是从一个小纸条开始,早晨醒来地上有封信,姐姐写到她很开心我来,但是她不喜欢我的爷爷奶奶所以她也不是故意不和我说话,如果我愿意可以中午去她的学校和她一起吃饭。我收到信还是很开心的,中午就去找到了她。学校很好,食堂也很好,大开我的眼界,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有高中生可以开车去上学,开的还是五十几万的车。以前我总觉得姑姑家条件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和人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可是很遗憾的是,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像我这样没有其他突出天赋的人,学习才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到了一零年代,姑父换到了私企做负责人,那时候我们家的年收入和姑父家的年收入已经差了有15倍。后来我们这代孩子也陆陆续续上了大学,我们中学习没有特别突出的,差不多就是普通一本,只有亲戚家的孩子,考上了TOP10的学校,本硕博连读,现在确实发展的很好。
不用说现在发展的最好的肯定是我的姐姐了,前一段时间她来我这面出差。也是不能理解我一个人租着房子,赚着也不算多的工资在干什么。工作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家庭优越的人肯定是幸运的,但也很多优秀的人真的就是比我多了份努力。当时和一个中科院的朋友聊天,就聊到高考分数,他说他当年就是一个普通二本,但是一直在努力,读研读博,博后,一路往前走有了现在。我真的很佩服,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人。
其实我现在努力也不晚,开了半场还剩半场,但是在这个阶段在放弃一切去选择用知识改变人生不知道性价比是否还高。为什么都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呢。年纪越大就越知道,原来老人说的,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