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名字叫《白人的负担》书中讲述了世界银行援助非洲的故事。
在非洲,如果每个儿童能拿到12美分,打上一针疫苗的话,死于疟疾的人数就会减少一半儿,但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高达2.3M美元,却没能做到这一点。
同样,如果援助金有3美元能够到达妇女的手里,儿童死亡人数又可以减半,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如果妇女能够拿到3美元买蚊帐,那么大量的疾病就可以避免,这个也没有做到。
援助非洲的儿童和妇女,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极具价值和意义,又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效率却为什么这么低?
是因为参与援助的工作人员爱心比较弱吗?可能不是,在较小的范围要多讲爱心,在更大的范围要靠市场规则。
所以我们不应该去谴责工作人员爱心不够,而应该从慈善扶贫和商业对比找原因。
(爱心和市场的讨论,请点击链接查看)
慈善扶贫有几个特点可能是导致扶贫效率不够高的原因。
第一,缺乏反馈机制。在市场机制里,假如我开一个小吃店卖烤面筋,当你第一次消费以后,你可以随时选择来吃或者再也不吃。
当你选择不复购的时候,我就需要思考,要么提高我的品质,让味道更好,要么要降低价格来吸引你的复购,否则我可能很快就死掉。
而在慈善扶贫缺乏这样的反馈机制,如果我的小吃店是做慈善不收费的,免费给第一串你会要吗,大概会的。如果继续免费给第二串你会要吗,如果不是特别难吃,大概你还会继续要。
整个过程中我很难知道我做的烤面筋好还是不好。
我自己也是曾经在不同场景下捐过钱,但几乎从未去关注过捐出去的钱是如何利用的,效果如何,我自己也不会要求有反馈。
长效的反馈机制,需要市场,需要商业。
第二,许多慈善援助的人,他们花的并不是自己的钱,只要不是自己的钱,就很难足够认真。
这个现象让我想起了关于资金利用效率的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弗里德曼说过: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
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有效率;
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最为浪费;
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不负责任。”
第三,国际扶贫机构筹到钱之后会把钱给到当地政府,这是正常相对合理的选择,因为当地政府是对当地情况最熟悉的。
而可能的bug在于当地政府恰恰是造成贫困的主体,而我们又寄希望把钱给到当地政府,让他承担扶贫的责任,结果不甚理想也在情理之中。
扶贫款被滥用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第四,持续的慈善扶贫会导致扶贫对象的依赖。
我们见过这样的例子,因为某种原因而导致贫困成为受助对象,受捐助对象通过自己努力条件变好以后,依然不愿意放弃受捐助,需要额外花费成本去争取或维持受捐助的资格。
贫困县不愿意摘帽是不是也是相同道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慈善援助很难是一个高效性的,注定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市场机制有助于协调鼓励人们通过分工合作,来大幅度提升效率,创造更多价值,最终有效摆脱贫困,而且是长效的。
以上可以窥见慈善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如何才能更高效,从经济学角度用商业的办法,靠市场规则来解决。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之下生活逐渐变好,深有体会。
扶贫不能仅仅只给穷人钱,而是要让穷人融入到市场之中,让市场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让穷人获得谋生的机会和本领,如果不好吃懒做,市场一定会褒奖穷人,走出困境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这个世界需要有爱心,需要温情,需要慈善,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商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