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传统的纪念先人的节日。在我们家乡,大家都称之为“七月半”,却是指的阴历七月十二至十四这几天,七月十四算正日子。
按家乡的旧俗,七月半的祭祀仪式提前三天就开始了。一日三餐,精心做好菜肴端上桌后,纪念几位直系先祖,就盛几碗饭,倒好酒水,放好筷子,搬好板凳,准备妥当,大人口中念念有词,一一呼唤故去亲人的名字,请他们喝酒吃饭。等几分钟,又招呼他们一旁宽坐,然后家人们才吃饭。
这个仪式叫“祭饭”。看起来简单,却有诸多规矩,或者说禁忌。首先准备菜肴不能马虎。一些年长的老人会指导一些主事的新妇,哪样菜在阴间会变成另外的什么东西。我就亲耳听见王奶奶告诉妈妈不能煮丝瓜,不然我的先祖们“吃到”的是江河里滑溜的青苔。其次,第一次祭饭,需要烧点纸钱,貌似引路。再次,盛饭时只能盛一饭匙;筷子的摆放也有讲究,不能竖插饭碗中,而是细的一头架在菜碗上,粗的一头放在饭碗上。最后,先祖们“吃饭时”,所有家人不能上桌;祭饭完毕,一定要把饭和酒水收起来,分别倒回饭锅和酒桶之后,家人们另外盛饭倒酒吃。
到七月半,嫁出去的女儿要送纸钱和纸扎衣冠回娘家。七月十四这天,娘家人会把纸钱一包包用白纸封好,并给衣冠、包包按一定的格式写好先祖的名字和敬奉后人的名字。
到了傍晚,“鬼门大开”,小孩子、孕妇、病人被禁止外出走动,据长者说,怕受冲撞。吃过晚饭,家里主事人挑着一包包准备好的纸钱和纸扎衣冠到宗族祠堂或晒谷场烧化。为了防止“被抢”,大家会用石灰画个圈,祭品就放圈里焚烧。
烧完纸,后人收拾东西回去,返程路上是不许回头的,其它人也得留神,不要踩着这些灰烬。第二天早上,大家各扫各灰。
祭饭规矩复杂,现在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坚持,年轻人基本上只管烧祭品了。更有些家庭全家人都在外打工,因有魂魄不离家的说法,鬼节的传统有心也顾不上。
妈妈和弟弟迁居离乡后,每到七月半,妈妈就惆怅不已。每年,妈妈早早托姑姑到我老房子的前坪给爸爸和爷爷奶奶烧祭品,另外给点钱给舅妈,让她帮忙给外公外婆买祭品,还算上了我孝敬的那一份。
妈妈从不委托我去做这件事,因为我是家里的反叛分子,不愿意特意驱车一百多公里仅为了烧一些纸做的东西,搞这种形式。我宁愿清明节在爸爸和爷爷的坟前多磕几个响头。
纪念,最根本的是我们心里仍记得。如果方便,守一下传统无可厚非,不方便,实在不必拘泥于形式。
市里提倡祭祀新风,不让烧纸,但屡禁不绝。这种人类最真挚深厚绵长的情感,和一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烙印,怎会因一纸禁令销声匿迹?也许再过个几十年上百年,信守传统的老一辈越来越少,受新生代欢迎的网络祭祀会慢慢成为新的传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