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偏差?
最近在微博看到有人谈论认知偏差。在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信息倾向那些想看到的事情,屏蔽了那些不支持的信息,这就造成了认知的陷阱。
比如最近曝光率很多的“拼多多”,有很多人不能理解这样低价不上档次“冒牌”“假货”商品存在的必要性,不能理解这样低端商品获得的好评,但与人们的质疑批评的声音相反的是,拼多多不仅崛起且上市成功。持相反意见的人坚信,拼多多后面还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就是认知偏差的现象。
在这个事件里,认知的背景就是拼多多的购买者。从主流评论可以管中窥豹的了解部分购买者的生活环境,这些照片的风格真实朴素不夸张,这样的图片在淘宝不是占大多数的。
从图片可以看出光线略昏暗,房间物品杂乱拥挤,这或许代表的就是不少农村百姓生活的日常,代表了他们经历的岁月,而这些使用者在网络上的发声很微弱。
每个社交平台都集聚了一批志趣相投的用户有所偏重的关注各类时间,这是平台的特点,同时也可能是造成观察者偏差的信息来源。
怎么样解决这种问题呢?
查看了好多的相关文章,发现理论复杂繁乱晦涩难懂,而所谓的解决方法也是效果可疑。我认为具体的方法是没有的,意识到这种偏差并有所反思是最有用的方法。
当我一开始意识到有这个现象的时候是非常震惊的。它让我想到在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我们目前在网上认识的这个社会并不一定比增删修改过的历史书更真实。
虽然说我们选择了我们认为真实的信息。但这仅仅是我们的认为,管中窥豹和坐井观天也都是真实的。
“夏虫不可语冰,蜉蝣不知朝暮”。我想每个时代的人或许都会有这样的反思和遗憾,但肯定没有谁也没有现代人这样的自负和盲目:在这个高科技现代化的时代,我们会是夏虫和蜉蝣吗?
每个时代的人都曾努力更加真实全面的认识这个世界。
信息爆炸这个词是好多年前就提出来的,这似乎是我们这个是时代的特征,我们也不可避免的被迫接受信息,同时又或者正是因为爆炸的信息,我们才不得不做出筛选。从前书信很慢不妨碍传递真理,而今信息发达也挡不住谣言四起。
不去关注社交平台的信息时让我有种错过了一百万的恐慌,但每日不停的刷信息并没有让我变的更优秀。我选择不看电视远离电视里的广告和手撕鬼子以为自己避免了垃圾信息,其实我上网自己搜索的掺水的信息并不比搀广告更有效率。
有人说获取信息的渠道电视代表的是低效率,网络代表的是高效率。所以网络的信息需要更加高频的信息处理器,没有这个能力照样要埋没在垃圾信息中。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时间洗礼才看清渣滓。真像总是这般的扑朔迷离,正如童话故事。
成年人眼中的童话故事会更真实吗?当成年人再去读它会发现它和儿时的认知不一样。童年或许幼稚,中年未必真切。观察者偏差时不可避免的,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不能比另一个阶段更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