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30
从周五那次区级一等奖征文选送文章修改的研讨会开始,这两天来始终为如何修改好文章而寝食难安,焦灼难耐。
这次文章,脱胎于课程的预习作业——关于博尔诺夫的遭遇理论。而这又恰恰与我在S中这一年的经历不谋而合,因此当时在书写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下笔之后,文思如泉涌,有一股非常强烈的表达欲。
当时成文时5500字,经过修改,参加区的征文时,是5800字。
这篇文章的预习作业被评优秀,颇受到伙伴们的认可。我也自以为还不错,然而经过研讨,才进一步发现写作时的严重不足——感受太多,盖过了事实。深描不足,理性太少。
细细地反思,自己的写作中还显现出这些问题:
一.行文风格上,感性过多,理性不足
与课程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我的感性总体还是比较多的。由于只是一篇预习作业,而不是从质量高的学术价值高的论文或者教育写作来看,因此,在文章中我自以为是反思的大多数,都变成了一种自我狭隘的感性表达。这提醒我,在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写作方面来看,应当注意理性反思,和学理上的加强。
二.引述理论上,引用居多,剖析不足
也许是从研究生开始养成的习惯,我在引用相关文献时,习惯于直接引述,但是对引文具体的、内部的、本质上的作者所要表达的逻辑链条,基本是只见部分,少见整体的,而且,引文与我的文章的逻辑关系也并不明朗,在缺乏对引文充分的分析、解释和联系上,我的引用的价值就被弱化了。外行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引用已经是标准的学术表现,实际上,要达到真正的规范和科学化,引用只是表面功夫,冰山之下的逻辑和思维,才是真正紧要之处。
很幸运的是,这次研讨会中,受到了区教研主任、教育写作专家以及学术期刊的资深编辑的亲自指导。参会的所有一等奖作者中,我是资历最浅,经验最薄的一个,能够在这样的场合里,这样的机会下,学习如何规范地写作,对于我的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实如加持!
我始终相信,写作是最好的思维体操。这次文章的修改,与其说是为了获得长三角区总评选中的好名次,不如说是一次非常珍贵的写作与思维锻炼。通过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自我表达,更是为了锻造和磨炼思维。郝老师曾经说过的,活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我还想补一句,只有思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打卡圈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在这里,每日持续的阅读和书写中,我们的新思维,新观念相互碰撞着,在每次作业书写中,我与自我的旧观念相互碰撞着,并且越思越明,也因此越思,越知如何行动。而知行结合,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不二法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