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个神童叫谢缙,自小聪明好学,十八岁就金榜提名,高中进士。
当时的朱元璋对他另眼相看,很是器重。由于谢缙对政治并不深解所以有了卤莽的一面,谢缙终于把器重他的老头朱元璋惹急了。
一次朱元璋对谢缙说,“我允许你血气方刚,决不允许你无限制挑战。”你还是回家去反省吧!七年后你再回来做官吧!
从小天资聪颖,胆量过人的谢缙开始回乡反思,自己读书不就是为了辅助君王,开创太平盛世吗?以前平台那么好,怎么不珍惜呢。
何况自己除了写写对联或丧联外,再也挣不上什么钱,让妻子儿子陪自己吃苦,何必呢。
图片来自网络苦日子一过就是七年,时局也发生了变化,朱元璋去世后把皇位传谕了长子的二儿子朱允文。
这个在爷爷去世前一直伺候朱元璋的孙子最慈孝,深得朱元璋的亲密大臣的支持,终于做了皇帝。朱允文喜欢按照爷爷的那套继续下去。
可一切都在变化当中,越来越不适合当下的时局,他也不重视人才,也不听当时年轻人的智言,像谢缙等人的直言进谏很不当一回事,当朱棣打入南京时谢缙也投降了,进入了朱棣的门下。
才华横溢,傲骨铮铮,敢于挑战权贵的谢缙认为朱棣就是未来的明君。他背叛了朱允文,背叛了自己曾经的坚持,背叛了千年以来的文人气节。
谢缙要的不是荣华富贵,他要得是赏识和重视,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背叛朱允文也许是谢缙对朱允文不重视自己的报复,还有可能是纯粹的想活下去。
谢缙和方孝孺,一个拜入内阁,一个诛杀九族,朱棣用帝王手段给天下读书人看。这就是顺我者贵,逆我者亡的下场无论如何他活下去了,风光一时无双,荣华富贵接踵而来。
图片来自网络谢缙受到了朱棣的重用,谢缙白天陪君欢颜后,半夜徘徊,悔恨怯弱,拷问良心,深藏着自责。当他翻开圣人教诲,那苍白的颤抖,那心血的气凉。
但终有一理想在自责中支撑,编一部容纳古今知识,前无古人的典籍。
经过几年的内阁整理,三十五岁就达到了人生最高度,实现了历代文人不曾实现的梦想,编撰完成了《永乐大典》这部旷世巨作。
他看着御座上那个雄心勃勃的皇帝,认为自己真的找到了知己,像是姜子牙于之文王,张良于之刘邦,刘文静于之李世民。
但他错了。
冒失轻进是许多文人儒士的弱点,却是他们的信仰;当然这一弱点存在生死存亡的杀机。
当了多年皇帝的朱棣,发现了一个问题,文人和文臣的区别:
文人,善于吟诗作对,才思敏捷,知识渊博;而文臣,则有治国韬略,敏于决断,懂权谋机变。
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首先是一个文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文臣;一个好的文人未必是一个好的文臣,一个好的文臣未必是一个好的文人;
所以许多古代的政治家在科举考试中未必名列前茅,他们的才华是在日深浅事久历的政治风雨中磨砺出来的。
当大业告成的时候,帝王们经常会不嫌麻烦的顺手把已经没用的功臣们料理了,更何况谢缙依旧保持着文人的自负和狷狂,却缺乏对时局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他终于在自己的固执已见中卷入了争嫡案中,落得个家破人亡。
谢缙短暂的人生中扶持了三位君王,朱元璋对他的仁爱,他敢大胆直言;朱允文对他的不重视,他却背叛了朱允文;朱棣重视他,给了他荣华富贵及权利。
他却迷茫在文人和文臣的分辨中,结果就是把自己和家人搭了进去。
文死谏,武死战。
千百年来,有多少才华横溢之士,指点江山,挥扬文字,最终身首异处。
他们的惨剧告诉我们:
智慧是实践的综合对抗体,如若只懂智慧不懂实践,就会偏执意见,就会进入理论盲区,结果往往是实践者的功绩大于智慧理论。
朋友们!我们应该为他们的神童时代喝彩,为他们的金榜题名庆贺,为应该留意他们辅佐君王的鲁莽和愚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