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每一家成功的企业,都会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对人的研究上。过去我们都以为人的行为总是理性的,但事实却说明并非如此,其实我们的身上充满非理性的行为。比如某一天,你在商场里发现了一款新上市的漂亮耳机,它比你用过的所有耳机都要好,而且新品上市还赠送两年的保修服务,但你还是没有买它,因为两千多块的价格让你觉得有些奢侈。而两个月后的某一天,恰逢你的生日,你又来到了这家商店门口,虽然这款耳机的价格还是和上次一样,甚至已经不再赠送两年的保修服务了,但这一次,你却选择将它买了下来。这样的故事可能在你和你身边的朋友身上都发生过,同样的耳机,更少的服务,为什么平时不会买,生日就会买呢?如果说理性的行为就是让每一次决策都取得最大收益,那么这样的例子就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上有太多非理性的行为。
首先来看看选择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过去我们认为,当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只是在纯粹地考虑一件商品的价值是否值得上它的价钱。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并不是!
作者认为,如果想要让一件1000块的大衣更好地卖出去,最好的方法可能是在它旁边摆上一件质量较差的大衣,并标价1500块,这样大家就更容易购买那件一千块的大衣,虽然这件大衣的价值并没有变化,它的价格也没有变化。
这就是神奇的“对比效应”,也就是说,人们在购物时往往并不能客观评估一件商品本身的性价比,而只是在不同的方案中选择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虽然这些方案本身可能都不是最好的。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在一个稳定的市场中,新竞争者的加入只会降低原有产品的市场份额,但“对比效应”却显示,新的竞争者,有时反而会让原有产品的市场份额提升。
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在以下两种订阅杂志的方式中进行选择:第一种是花59美元订阅全年的电子版杂志,第二种是花125美元订阅全年的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他们发现,有68%的参与者选择了59美元的电子版,有32%的参与者选择了125美元的电子版+印刷版套餐。接下来,研究人员要求另一部分参与者在三种方式中进行选择:第一种还是59美元的全年电子版,第二种还是125美元的全年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而第三种,是全年的印刷版,标价125美元。对比二三两个选项,同样是125美元,但是第三个选项中却不提供电子版。因此可想而知,只要是理智的人都不会选择第三项。但是,这就意味着这个选项的存在没有起到作用吗?绝对不是!
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次,只有16%的参与者选择了59美元的电子版,而选择第二项125美元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的参与者,则多达84%!虽然没有人选择第三种方式,但选择前两种方式的人数完全逆转了。这正是因为“对比效应”的影响,比起同样价格的第三种选项,参与者们都会觉得,第二种选项是更聪明的选择。
因此我们知道,想要促使更多人选择某个产品,也许最好的方式是增加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好的对比选项。那么,增加对比是不是总能够起到帮助呢?
这里,就要说到“评估模式”了。什么意思呢?作者认为,评估模式分为单独评估和联合评估两种。在没有比较对象的单独评估模式下,人们关心的是评估对象本身是否好,而在有比较对象的联合评估模式下,人们关心的是评估对象是否比别的参考对象要好。
我们来看一看相亲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位准备要去相亲的女士,希望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那么你是否应该带上自己的闺蜜呢?这里我们暂且抛开性格、年龄、职业等因素,先从相貌这一个维度来进行讨论。我们知道,如果闺蜜比你漂亮,那你不应该带上她,如果你比闺蜜漂亮,那么你可以带上她,这两种情况都比较简单。但是,还有两种比较复杂的评估情况,也就是你和闺蜜都很漂亮,或者你和闺蜜都不漂亮。这个时候,你是否应该带闺蜜去相亲呢?
回到刚才说到的评估模式理论,如果你和闺蜜都长得很好看,就不应该带上闺蜜去相亲。因为,如果带上闺蜜,对方就容易进入“联合评估”模式,认为“虽然你长得很好看,但是也并没有比别的女孩子漂亮”。所以这个时候,你需要让对方进入“单独评估”模式,就不应该带闺蜜去。而另一方面,如果你和闺蜜都长得不好看,那就应该带上闺蜜去陪你相亲。因为如果对方进入“联合评估”模式,就会觉得“虽然你容貌一般,但也并没有比别的女孩子差,可以接受”,这样就提高了对你的印象。
听过上面的例子,可能你会觉得,人们之所以产生非理性行为,主要是由于可比较的对象太少,因此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那么,当有尽可能多的选项摆在面前的时候,人们是否能做出理性的选择呢?
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设定了五个选项,大致类似于 A 是最好最贵的, B 是较好较贵的, C 是中等的, D 是较差较便宜的, E 是最差最便宜的,然后他们找来两组志愿者,第一组志愿者需要在 ABC 三个选项中选择,第二组志愿者需要在 BCD 三个选项中选择。结果发现,第一组志愿者从 ABC 中选择 B 的概率,要远高于第二组志愿者从 BCD 中选择 B 的概率;而第二组志愿者从 BCD 中选择 C 的概率,则要远高于第一组志愿者从 ABC 中选择 C 的概率。这说明了:人们会偏向于从众多选项中选择折中的那一个,而不太喜欢选择相对极端的那个选项。这也就是所谓的“折中效应”。
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就可以用“折中效应”来解释:曾经有一次作者去清华旁边的理发店剪头发,服务员很热情地上来迎接并告诉他说,有38元的普通剪发和68元的总监剪发可供挑选。作者当时想了想,觉得68比38贵了不少,没必要让总监剪发,于是就选择了38元的普通剪发。后来又有一次,作者去另一家理发店剪头发,这家服务员告诉他说,有38元的普通剪发、68元的总监剪发、98元的高级总监剪发和128元的店长剪发。面对这四个选择,作者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他知道98和128的选择没有必要,但是在考虑38和68这两个选择时,他的想法不太一样了。一来作者觉得选38的实在不好意思,二来作者也觉得自己不应该什么都买最便宜的,所以这一次,他选择了68元的总监剪发。
类似的例子十分多见,比如很多餐厅都会在菜单的首页放上两份很贵的菜品,比如价格138元的手抓羊排等,这样做也许并不能真正卖出多少羊排,但至少在顾客看到后面68元的糖醋排骨的和24块的土豆丝时,更容易选择68元的糖醋排骨。再比如,苹果手机经常分为32G、128G、256G三个版本,而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觉得32G不够用、256G太贵,从而选择128G的折中选项。
这些种种现象都表明,遇到多个方案的时候,人们倾向于选择折中的方案。以后如果我们要开一家餐厅呢,就可以设置一个价格很高的菜品,来让用户选择其他那些价格中等的菜品,以此来增加盈利。好了,我们说完了折中方案对人们选择的影响。那么,人们对价值的判断,是否会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呢?
研究人员让一组中学生用5秒的时间估算一道算术题的答案,题目是1乘2乘3乘4直到乘8,结果是多少?随后,又找来另一组中学生,同样用5秒的时间来估算,不过题目变成了8乘7乘6乘5直到乘1。大家都知道,这两道题的答案肯定是相同的。但是奇妙的事情在于:第一组学生估算的答案平均为512,而第二组学生估算的答案平均为2250。虽然这两组答案都离正确答案40320差得很远,但是,两组答案之间的巨大差距,足以说明乘法数字的排序对于大家的估算已经产生了影响。由于第一组学生首先看到的是比较小的数字,因此他们对于结果的估算就会参考比较小的标准来进行,而第二组的学生首先看到的是比较大的数字,因此他们对于结果的估算就会参考比较大的标准来进行。这样的现象,往往被称为“锚定效应”,这里的锚指的是轮船用来固定自己的铁锚,而锚定效应的意思是说,不同的参考基准,往往最终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另一项实验也验证了这个观点:在实验中,研究者们拿出一盒没有商标的胶囊,并询问一名学生,是否愿意花10美元买下这盒感冒药,如果学生们说不愿意,那么研究者们会继续问学生,最多愿意出多少钱买下它。而另一组学生的情况有些不同,研究者首先会问他们,是否愿意花50美元买下这盒感冒药,随后则仍然问他们,最多愿意花多少钱来购买它。结果显示,第二组学生们给这盒无名感冒药开出的价格,要远远高于第一组。很明显,虽然是同样的一盒胶囊,但由于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参考价格,导致最终大家对它们的定价产生了差别。锚定理论给我们工作中的商务谈判带来了很大启发,当你试图把产品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客户时,也许应当注意在最开始就给他们一个更高的价格设定。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选择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我们讲到了对比效应、评估模式、折中效应和锚定效应。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个人习惯中的非理性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