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事例:性格外向的孩子,坐不住,妈妈给他报了围棋班想着中和一下,于是孩子勉强学了1年实在不想学了,妈妈还是会想出各种办法从侧面激励孩子学,比如买玩具、吃大餐、外出旅游等,可能也是考虑孩子已经学了1年了,不能轻言放弃。
我在想,这种激励方式虽然也管用,但大概率会让塑造孩子兴趣爱好培养的初衷,逐渐演变成一种功利的行为,最终导致孩子完全丧失了对爱好的初衷吧。
我们家大宝和小宝共同的天性就是爱玩,爱画画,爱阅读书籍。
看起来真的好普通哈,画画的娃娃一大把,未来能有多大的空间呢?
爱玩,只要是个娃娃,都爱瞎玩,我们放学班上一堆同学在南区小广场玩,家长们常常催着回家还不愿意走,最后也没玩出个啥花样。
最近,我们老大也不愿意学曾经报的一个兴趣班了,沟通无果,我想着不愿意就算了,为什么要强迫她们呢?
如果孩子不愿意,强迫孩子以达到某种成绩的提升,对于孩子来讲真的是很痛苦的。
有一种现状,抱孩子在怀里嗷嗷待乳之前,我们对孩子满怀期待,觉得他们未来绝对是清华北大的料,绝对是为国家作贡献的栋梁。
上了幼儿园,还在自我催眠,觉得她们未来绝对能考个958,211的好大学。
上了小学之后,我们就觉得健健康康的长大就好,这真不夸张,这是我们心态变化之间的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自我反省。
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位独居郊外的老人,每晚都有几个熊孩子在他房屋外踢垃圾桶,搞得乱七八糟,污水横流。
久而久之老人想了个妙招,说:你们努力踢垃圾桶,每晚我给你们100块钱。孩子们很高兴,踢得更起劲了。
过两天老人又说,我手头紧张,今晚只能给你们60了,孩子们踢的时候便有些不快。
再过三天,老人表示不能给你们钱了,这令孩子们极其恼怒,他们在踢烂垃圾桶后,此后再也没来过,老人最终得到了应有的宁静。
我们可以把这些孩子踢垃圾桶作为一种爱好的初衷(道德上反对),而金钱奖励的进入,使得这种发自内心的取乐行为,变成了一种盈利行为,在老人拒绝支付金钱后,孩子踢起垃圾桶变成了一种内心负担。
因此,我们对孩子爱好给予物质奖励的行为,与这个故事很相似。
还有我们上学课本里的故事。。。
著名画家王冕,出身庶民家境贫寒,自幼放牛为生,在河边沙洲以树枝为笔练画,试想一下雇主会慈悲因为他的绘画爱好而奖励他吗?当然不会。
齐白石大师年轻时以木匠谋生,业余时间学画、篆刻磨印石,当时有人为此加以激励吗?也没有。
齐白石后来才有个章叫“三百石印富翁”,因为卖不出去,家里压货三百件,后来北漂京城,衰年变法,还打定主意饿死京城,那时也没有任何人给任何的激励。
但王冕和齐白石,会自认坚持得很辛苦吗?不会。反倒是沉迷爱好之中,有很大的幸福。
所以,兴趣爱好的坚持,来源于自我的喜欢。
保持孩子对爱好的初心吧,就从画画来说,不建议太过于功利而让孩子学习画画。
兴趣爱好嘛,本质上就是孩子一种心性上的玩耍,孩子通过兴趣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得到内心的欢喜,就是人生最大的奖励。
至于名利功利,我觉得不必刻意强求,尽力是原则,未成是常态,也许无心插柳柳成荫呢。
在这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能找到一个兴趣坚持一生,实在不易。然而这个世界总会有太多其他的足够的丰富和精彩,让孩子沉迷其中。只是别让这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快乐,被酬金和奖励所绑架。
错过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可可爱爱,即使内心毫无波澜,那也必定少了些光亮呢。
我们从上学到工作,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孩子的初心,不该是血拼、宫斗、攻心和被强迫,应该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美丽的牙仙子吧。。。
我最近在督促自己对果晶勇于有个神仙心态,真的,能经营的经营,不能的别强迫,谁都有谁的造化,包括每一个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