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带孩子去王老师这儿学素描,孩子安安静静的画着,我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等他。回想着刚才王老师说的那些话,感觉特别受益。
一,尊重不同,看见生长
我来的时候,王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课。都是初三和高中的孩子,他一边讲一边示范。等孩子们画画的空闲,他和我聊了一会儿。我感觉王老师能看见孩子们的不同个性,并能尊重不同的个性,这是美术老师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吗?还是他内心更宽厚,内心有对学生更多的允许接纳?我和他讲了孩子不想学画画的事,孩子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美术,但我有意无意的,老让他和其他的小朋友比,甚至与比他大两个年级的小朋友比较,所以孩子们总觉得自己画的不好,对自己在美术方面有很深的评判。王老师跟我说,别说大一个年级了,孩子就是大一个月,他也有很大的不同。小时候三翻六坐七爬爬,六个月会坐了,到七个月就会爬了。他这么一个例子,一下让我感觉到我没有站在孩子角度考虑。只是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要求一个十来八岁的娃娃,这确实是很不公平。王老师的话,让我心里打了个激灵。因为我越这样要求,他达不到那个要求,就会有无力感,就觉得自己不够好,就会有自我否定,自我怀疑。那这学习岂不是适得其反吗?我们无论学习什么,都不是让孩子们学技能,学方法,长才干吗?学东西是为了让孩子有能力,有自信,内心充满力量,干什么也不害怕。哪怕做不好也敢于再尝试。王老师的话让我有一个深刻的反思。
我学了这么多,真正的支持到孩子了吗?王老师的一番话让我醍醐灌顶,今天这个天聊的很有价值。
王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案例,他教的一个学生,初三还不怎么爱画画,但高中三年,在他的鼓励下,慢慢的一点一点找到自己内心的点,找到自己画画的乐趣,画的越来越好,最后走了美术专业,考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他看到这个孩子有进步,就鼓励,让他慢慢的有信心。我看到王老师教学上的一个特点,注重过程性的支持。除了专业领域的指导,更有心理上的支持你认可。最后让一个对画画没什么感觉的孩子,爱上了画画,爱上了画画的自己。这老师做的太有成就感了,也太幸福了。我对王老师充满敬意。他让学生做到了,爱你所做的,做你所爱的。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二,创意比复制更有价值。
在孩子七八岁开始学国画的时候,我总是说他这个画的像,那个画的不像。然后要求他把不像的地方再修改一下。结果孩子就有点厌烦,后来画了一段时间就停了。再没有继续画画。直到今年,他踢完足球,回家换下了足球鞋,然后坐下来拿起铅笔,几笔就画了一只足球鞋还很像,然后还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我要不要学学素描。他这一句,让我心亮了一下,是不是又可以学美术了。
王老师跟我说,其实孩子一提笔,无论画什么东西都是对的,哪怕太阳是方的,那也是他自己的理解。大人要做的是尊重,认可。他说无论素描也好,工笔画也好,其实都是一种复制,而真正有价值的是创意。孩子在用色彩的时候,其实就有他的想象和创意在里面。这个是要保护和尊重的。我忽然觉得做错了。我对画画的最高水准的理解就是像与不像。从来没有想过,小孩画出方的太阳,三角形的脸,像外星人一样的头。原来都藏着他对生活的理解。王老师对画画对孩子有这么深的理解,怪不得他的画室人那么多,还有那么多孩子在他这儿学画画,很多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三,不急不躁,静待花开
跟王老师聊天,才知道他心有多宽广,认知有多高远。他说孩子学艺术类的东西,必须让他不反感才能学,而且多鼓励,孩子刚开始画的不是特别好,很正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手脑心协调能力的增强,他的表达就越来越接近于生活了。这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着急,需要的就是等待。
听着王老师的话,我忽然想到,这不就是我们经常口头上说的,静待花开嘛。但只是一个口号,有几个人真正能做到呢?还有一句话,养孩子就是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现在有几个人有耐心牵着蜗牛去散步呢。都是急急慌慌,干什么都往前赶,学校经常有赶课,留出时间来复习。家长把孩子的时间都填满了。我们可能只关注了成功,而没有关注孩子的成长。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卷,只关注外在的成绩,而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在心理状态。所以出现了很多心理有问题的孩子。
其实,很多东西可学可不学。一些题一些卷儿可做可不做。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自觉性,可能比强塞给他多少题,强迫他学多少技能,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有用,也更长久。当他愿意做了,那些苦他都能吃得下。
带孩子上了一节素描课,也听王老师给我讲了一节亲子教育课。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要尊重,等待,看见,鼓励,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试错的机会。因为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教育是把心点燃,而不是把篮子装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