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昨天去朋友家饱饱地吃了一回米果,口感鲜美,突然觉得有些小时候的味道。
从前挨近这样的日子,家家也会做米果。
如今做米果,上街买现成的面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兑好水,用手反复搓揉,等米团加工成圆润光滑时,就摆上蒸笼开火等吃。
但从前做米果,可不是去上街买粉的,就算有也买不起吧,那可都是亲手加工出来的。
确切地说,那时候叫打米果,使用的原材料就是自家种的大米,装出几升来,用井水洗干净,再浸泡一晚上,第二天就去一个专门的地方,用一个专门的工具把大米打碎,辗成团。
家在三都的普田村,记得在靠近晒谷场路的右边,有一间小房子,大小不超过十平米,墻体是用泥坯砖搭起,盖着黑色的瓦片,门是成天敞开着的,有没有窗就不记得了,大概门对面有一个吧,里面很光亮,走进去不到三步远,就有一个打米果的工具。
用普通话来讲这工具应该叫石臼。
石臼见过吗?就是一块大石头,中间有个大窝窝,长得像个碗样的,埋在地上,露出的部分比地面稍高些,石窝里放着一根五十公分左右的长方体石柱(可能也有木头的),石柱靠上方凿了一个方形大孔,大孔穿了一根跟石柱垂直的扁木头,看起来倒像个长把的大錘头。
嘿嘿,发明这东西的老祖宗真聪明,老早就懂得使用杠杆原理做好吃的,你站在木头的最末端,用力一踩一松就可以打米果了。
大石臼可不是天天有活干,平时都闲着呢,全身及周围都披着厚厚的灰尘,尤其是石臼窝窝里,泥巴块,小石子,小瓦片,稻草灰啥都有,如果你家最先去打米果,那就有劳你了,要吃美味的米果就得花多些力气,把石臼上上下下都清洗干净才能用。
石臼洗好了,把泡湿的米倒进石窝窝里,妈妈负责在石臼旁边忙,你负责去末端踩大木头,如果是小孩子,就两个一齐来,你踩左边,他踩右边,咧开了嘴笑着,用力踩下去,石柱子抬起来了,松开脚,石柱子就掉下去了,踩下,松开......如此反复。
在石柱子抬起的功夫,妈妈在石臼旁把粘在石壁上、石柱子下的米刮下来,顺进石窝窝里,石柱子掉下的功夫,妈妈赶紧把手缩回来,如此配合,一起压,一起搓,一起揉,石臼里的大米慢慢被辗碎,成了米果的半成品。
石臼屋子里人多了起来,你家提一桶,我家端一盆,家家都过来排队打米果。不过,就算你家排到最后天黑了,今天打不上了,那也不要紧,回家去还是有米果吃。
村里人很质朴好分享,只要谁家先蒸熟了米果,保准是给你家送去一碗,给他家送去一碗,左邻右舍都能同时吃到热乎乎的米果。到明天你家的蒸熟了,也同样会给人家送去。
石臼不但是做米果的好工具,还是小伙伴们的玩具屋。记得在小房子靠左边,谁家还用土坯隔了一小方空间,存放了很多的稻草灰,稻草灰是从前种田的好肥料。
刚才说到的石臼窝窝里的泥巴块,小石子,小瓦片,稻草灰啥的,都是小伙伴们的杰作,没事也去小房子玩家家,打“米果”,那些杂七杂八无疑就是“米果”的原材料了。
那都是小时候的味道了,故乡打米果的石臼,如今哪去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