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旅程
这次接到共读营的消息之后就一直在拖。除了6月的逐(世)字(界)稿(杯)活动中消耗掉大量精力,以及备考证书的压力以外,我还面临着买书的困难:我们这地方不但没有书店,而且物流不太畅通。
直到7月6日向重庆进发,主办方终于定下了书目——《见识》。8号下午我专门跑到当(解)当(放)书(碑)店,拿到书后跑到附近最旧的一家重庆小面,终于发出了参加活动申请。
我做出的放弃
此时我的12天假期已经过半,除了一本借来的《索罗斯传》要读,还有坐火车回家、体检、报销、探亲、休息、备考等等一大串任务,最重要的是玩。再加上读书任务,我的假期不得不在提速当中度过。
为此我做出了折衷的策略:首先放弃读书营的所有活动,只管打卡(顺便给cp评了3次);本来有心报名参加每日学委,但是仔细一看要同意作者的观点,只得放弃了——不是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只是不能书没看完就同意,还同意到细节层面——除非作者能用他的经历打动我。
其次在重庆旅游的过程中就开始读书,比如7月9号在磁器口路上读到了90页,吃酸辣粉的时候以及去渣滓洞路上又读到了134页。这样虽然有些舍本逐末,但是我没有时间了。
最后是推迟备考。我虽然在家买了课件(在新疆不方便用网盘下载),但是卖方没有第一时间给我地址,所以我在重庆并没有理想的课件,索性推后。
虎头蛇尾的计划
与5月类似,我本打算让我10天的打卡形成前后衔接,但很遗憾都失败了。
一开始我列出了每章每节的要点,并且据此梳理出了前两天的打卡内容。但是我发现自己写的内容太多了:第一天还算是有失偏颇的总结,而第二天为了讨论作者的前言,干脆连题目都放不下了,更不用说第三天的转场了;第三天我认为自己能把作者前言中提到的“命”与“运”的关系说清楚一点,可惜举完纵向影响与横向牵连的例子之后已经用了太多的篇幅,再想说正面练习与侧面积累都没能展开;第四天面对众多名家的智慧,我终于不能再贪多了——正好我假期也结束了。
其间我针对第九章赵小兰为美国华裔辩护的事情写文一篇,今天才想起来少举了一个中式应试策略的危害(虽然写了也没用);又针对第三章的由奢入俭发文一篇。如果我能针对那几天的降水和降温增加衣物,或许还能做得更多。(头一次有人把冷说得这么绕)
我看过一些优秀文章之后,对自己的打卡做出了调整,只是限于自己的既定时间表和特殊的人生追求,收效不大。
如果说我在行动层面有什么进步,那就是脑子里想着要抓紧时间玩,真正做的时候却不惜一切代价先写文。
两个重大收获
这本《见识》的内容是如此丰富,许多东西有待日后慢慢消化;不过它对我的人生观已经有了两个重大的影响。
首先是前言中提出了“命”的概念。
这个概念有点抽象,但是不难看出它与我们的抉择有关,而我们做出抉择是有迹可循的,它有赖于我们的见识与习惯。
这种解释比较折衷,既不像心理学那么玄妙,也不像我推崇的黑天鹅理论那样强调随机性和集体试错(作者塔勒布眼中,历史上有见识的人屈指可数,就连巴菲特级别的人物也得依赖运气)。即便我依然倾向于黑天鹅理论,也得靠《见识》中的理论才能放开手脚为人类去参与集体试错。
其次是第二章明确提出了放弃选择权。
我对选择权的理解主要来自《反脆弱》一书,里面对选择权的解释十分宽泛:比如有些人可以选择只拿好处而让别人承担恶果——大到是美国的食品工业,它们造成了巨大的健康问题;小到许多文章的论证,只选择与观点相符的例子。这样的权利一经发现,往往会卖出期权的价格,比如巴菲特就愿意高价收购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如果可口可乐公司为美国的糖尿病人承担应有的责任,那他们的经营成果恐怕会化为乌有)。
《反脆弱》的后半部分虽然提到了破釜沉舟优势,却没有明确指出放弃选择权的好处,只是把它归结为“代理人问题”(此处不解释)。(该书在讨论否定法的时候倒是有放弃选择权的意思)
我刚刚发现这个问题,就在《见识》中看到吴军博士进一步指出:有时候选择不如经营有利。回头再看,《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博士虽然在证券领域属于投机分子,至少他在人际关系当中是讲究忠诚与经营的。
反观我自己,虽然在微信聊天的时候很费力气,也不太愿意花时间维护关系,但是至少可以陪身边的人专注当下(如果别人不能专注当下我就无能为力了)。
一点分歧
今天下午看到一位老铁以幸福为题写出了全书的清单,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叹自己无法像她一样锚定这样一个主题。
首先吴军博士提到的家庭幸福是我没有见识过的,我的人生理想目前还是自由自在,自生自灭;即使将来有意成家也不指望太稳定。
其次我对幸福还是倾向于塔勒布博士的否定法,他说那些谈论幸福的人往往看起来很不幸,而谈论避免不幸的人往往看起来比较幸福——这就好像自由就是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对我来说就像早起)。幸福和命运一样,不是语言可以说清的东西,它甚至比命运更加难以追求。
总之我的人生经历虽然不丰富,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便庄子说“小智不如大智,小年不如大年”,我也觉得每当我们知道得越多,其中隐藏的未知也会越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