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忙,而大多数人都被称为失败者,为什么?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总是千头万绪,有没有思考过究竟哪一头甚至哪一点值得付出心力?
一件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100个人做完会出100种结果,为什么结果会不同,质量参差不齐?
前几天听到一培训师讲《增广贤文》,用卓文君的唯美爱情故事来举例,卓文君是谁?提到她的诗就知道了“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明明是感动人的爱情故事,却让培训师讲出了里面的阴谋,不管事实究竟是如何的,毕竟太久远了,但培训师的故事讲的很精彩而且有理有据。整个故事的讲解还有布局,不是一次性的平铺直叙,而是一层一层的揭开面纱。
很多人就奇怪了,从小听过的故事,为什么我们不曾质疑过呢?同样的故事为什么我们讲不出来呢?同样的故事我们怎么挖掘不到那么多深意呢?人与人的智商相差真的那么大吗?还是思考方式的问题?
最近就阅读了《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想系统的学习一下人家专业的大型策略公司有没有什么思考分析问题的秘诀?为什么同一件事人们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会得到质量完全不同的答案呢?如何把众多信息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再重新输出?还有如何更有效深入的思考,使方格笔记更有效力?
书的作者认为有效的思考的确可以事半功倍,成功脱离“败者之路”,更何况是思考普通的问题了。
这是日本人写的书,作者还是个科学家,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文化差异,书读起来有些晕,一章一章的拆解过程中自己都有点懵了。然而整本书读完,细细品味,还是很有收获的。
就像开头说过的,千头万绪的工作,你真的要一把抓吗?有没有静下心来审视一下所面对的所有待解决的问题,真的每一件都必须去做,都值得你去付出心力吗?
学会删减信息,学会舍弃,是最基础的一课,有舍有得,去伪存真,找到千头万绪中的那一根主线,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
舍弃、删减要如何做到呢?一方面是要抓住主线,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当遇到问题需要思考时,往往变成为了思考而思考,竟然忘记了,思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的,做出决策,然后行动。有多少问题根本无法落实到主线上的行动呢?舍弃它吧,不然一切只是徒劳。所以在整个思考工作的过程中,时刻明确主线、明确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思考的第二件重要的事,竟然是态度,为什么?主线问题找到了,它将会被完成到什么程度呢?像往常一样,想当然的认为这件事大概会是个什么解决方式,于是就去干?还是客观的搜集它的相关信息、客观的分析甚至请教他人,然后设计出多种可行的方案,以及不同方案可能带来的结果?这是思考方式的问题吗?不,这是态度,然后才是方法。
思考的方法似乎很复杂,其实是有模式的,这个模式通过不断的练习精益求精,会对日后的工作思考以及对问题/项目接收人的表达有相当大的作用。
思考的过程亦是表达的过程,是很有学问的:
1.无论是主题、论点、论据、结论都要清晰、简明扼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比如二三十秒就能清楚表达,让接收人了解全局。
2.推敲主线问题的细节,要逐步深入并有逻辑性,图表一目了然,可以让接收人秒懂。
而做到以上两点很简单,有两个模式:一是“WHY?”——不断的问为什么,问题不断深入,并解答。
二是“空、雨、伞”——确认课题、深掘课题、做出结论
不断的练习这样的思考模式,就可以使脉路清晰,可以让任何人成为接收者,因为无论是主题,还是主题的延伸,证据、图表都可以给人清晰明确的感觉。达到时刻站在接收者的立场上为其明白解答。
所有的问题都不要一个人面对,不能闭门造车,学会拓展人脉,吸取更多前辈的建议,借助更多人的力量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学会思考让一切事半功倍吧。
事半功倍的秘诀在于思考吗?《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