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寒冷的冬天,希望今天的分享给大家带来温暖。在说今天的主题: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之前,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案例D:高二理科,省排名3300+,暂且叫他小胖吧,孩子排名还不错,但目标院校的平均排位在1400+,其实还是有一些差距,而这恰恰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其他很多孩子来的时候一样,大家和目标明确,但自身定位不清晰,而且没有完整的可实施的路径。尤其是家长情绪化很严重,来了之后先说了一堆孩子的问题,包括学习,尤其生活,总觉得不可救药的感觉。。。。。孩子当然也不服气,所以有时聊着聊着,就很尬。相信大家都有这个经历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常态化跟踪,我给孩子写了如下总结:
因为和孩子们在一起有一段时间了,越来越看到他们的可爱之处,其实已经有点记不清这个小孩的第一印象了,只是清晰的记得一件事,我在叭啦叭啦说过一堆之后,布置了任务,他只一句话让我差点疯掉。我说:“孩子你说一下今天晚上需要做什么给我!”他说:“妈,老师刚才都说啥啦???!!!”幸好机智如我,马上接着说:“我知道了,我不用反复和你说了,你是‘等着喂’型的。。。”之后便是安排各科的测试、上课、沟通互动的一系列操作。虽然我们一直在试图发现更多的问题,以便找到各方面的提升空间和解决办法,但真心的随着观察、沟通、澄清和跟踪自习的这段时间,越来越发现孩子真的很优秀,而且有很隐性的优点是他自已无意识的隐藏,如果胖胖能更自信一些,优点会外显性很多,这其实也是除学习之外,我带他的主攻方向,让他发现自已、接纳自已、欣赏自已。
每个孩子的跟踪,我还是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三个方面做总结,从要做什么、怎么做、标准、检验和复盘来做下一步计划。
关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总结:
1、学科上暂时不用操作,无论是用时还是结果相对还比较满意,化学和生物是中间学科,化学没做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辅导生物可以看出,孩子对于多知识点的学科串联和模块化,不能自主建立起学科框架,而且用时不多,题量也跟不上,所以不能形成长期记忆,而且和孩子自已也沟通过,在高一时其实生物都没怎么听课,这学期好歹是能跟上听课,好趋势!同理,语文和英语比较弱也是这几个原因,相比之下,听课效率更低,甚至有时不听,用时就更少,没有像理科那样完整的笔记,也没有好好的琢磨过。总体来说,胖胖不存在能力问题,当然了,时不时也要吐槽一下出题的水平等等,找找客观原因,但只是说说而已。只一句话总结,他想把时间用在哪,哪就会出成绩,所以目标和标准确立和时间管理对他来说就特别重要。
2、要单独说说胖胖对情感、文字的理解以及共情能力。这会涉及到他对偏文学科题干以及文章的理解,因为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会因为理解角度出现偏差,而直接导致答题不得分或选项出错,因为坏坏的出题人目的不是让你对,而怎么让你错,掉入他的陷阱中。这个层面和原生家庭在早期教养过程中,这种情感交流过少有关,在高中阶段有利有弊,利的是孩子能做到别人少有的心无杂念,弊是除了学科出现理解偏差导致失分外,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未必能很有自信。所以,引导上确实需要学科老师帮助,同时也需要我们和家长掌握好尺度,尽量带他多经历多感受多共情。
3、关于小胖对妈妈的吐槽,怎么说呢,现在这个过渡期是必须要经历的。因为之前有很长一阶段的成长,亲子关系一直存在,但亲密性是断档的,所以彼此都会不适应,也都会觉得委屈。这里很有必要剖析一下各自内心的独白,比如妈妈生活上接受不了小胖的各种“小恶习”,因为自已干净惯了,突然有个小魔鬼出来造,肯定是崩溃。学习上无论是习惯还是结果又没有达到自已的理想型,所以一门心思想马上改变,各种说教、要求、标准、抱怨。。。。。。但却忽略了一点,对向的孩子其实也委屈,这么些年我都是这么过的,怎么突然就冒出了这么些规矩,我也知道得改,可不得有个时间让我想明白(注意,孩子深度思考型,这是优点,同样,反射弧也长,需要给些时间),我刚要做就来打断我,我就是要在情绪上反抗,而且我知道轻重,什么必须做,什么可以先不做。。。。。。。明白了这些之后,妈妈要做的就是“抓大放小”——不要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沉得住气,管得住嘴”——做好情绪管控,不停问自已,要解决事,还是要发泄情绪。当然,小胖的爸爸也要起到关键作用,尽可能的多陪陪孩子和爱人,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关爱,尤其注意家庭关系排序,夫妻关系一定是第一位的重要。
4、说了那么多,其实胖胖真的已经很棒了, 胖胖的优点:深度思考能力强、做事认真、在某些事上行动力很强、个别学科计划心里也很有数,有自已的想法、有韧性、很能吃苦、及时求助同时能接受别人给的建议、真实坦荡。。。。。。想想,我们有这样一个孩子,怎么能不爱。千万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因为每个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也不可能用同一标准和同一方式去比较和教育孩子。也更不要过多的自责,因为我们是万千中国家庭中的一员,已经是最好的爸爸妈妈。即便不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也很不错。之所以还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和改变,真的只是想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已,不枉此生有缘分成了一家人。所以我们要珍惜能在一起的时光,用心去感受这个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小欢喜。。。
如果说平时通用版或总结会更多的说一些原理,那么计划是简单粗暴:
1、语文、英语建议每周一节课,老师带着梳理总结性和针对性的内容,尤其是知道理解层面的,然后留作业以天为单位,按任务完成,解决孩子这两个学科“看都不看”的问题。(作业项和老师研究后不仅限于做题,可能还会有读、背、分析、讲解等内容,不占用太多时间,但“药不能停”)
2、数学、物理优势学科看到孩子买高考练习题了,跟进计时训练,常态刷题。
3、化学、生物每周需要做一些基础知识小卷,初步定在每周日,根据进度随机安排内容或课程。
4、常态:两个问题,孩子原来的习惯是做到哪,想研究就卡在哪个题上,为了衔接以后的应试能力训练,给建议,无论做哪套练习或试卷,要完完整整先做完,再回头汇总想积累和研究的题型或知识点,提高效率,让应试模式成为肌肉记忆和常态。
5、还有一个卷面问题,当孩子能做到以上几项,思路更完整更熟练时,就不会经常勾勾画画了。
PS:和家长交待一下,在生活和学习中,多让孩子自已拿主意安排事情,交待事情时最多不超过三次,其实孩子能做得很好,相信他,并静静等待。。。
以后的跟踪记录,基本都会是一些针对性的细节,如果家长有发现问题或新感悟,也可以发给我加进来,当我们一起经历并有了记录,等守得云开见月明那天,坚持的力量,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整体的培养框架设立之后,就是我们各自的分工,团队组成有孩子、家长、我们匹配的班主任老师、学科老师,当然还有我。一切都按部就班,问题迎刃而解,孩子和家长都成长了起来,情绪稳定、成绩上升,亲子关系得到改善,下图是最近遇到的小问题和我们各自的反馈。三个月的时间,非常感谢胖胖和家长对我的信任和等待,心里暖暖的,也更觉得任重道远,希望我们都竭尽全力,彼此都不辜负。
如果想听音频 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荔枝微课专栏:《四儿妈开讲——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那些事儿》
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为什么要说这个案例:还是要先和大家说一说什么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有一篇博文,清晰明了。
“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体现了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除此之外,陶行知还有很多教育思想,例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这些教育思想都给了大众关于教育方面的很多启迪。通过我们的学习会发现,陶行知的思想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有较大的相似性。杜威先生说的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学校即社会”。那么,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看似相似,实则又怎样的区别呢?
其实,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他在一定程度传承了杜威的理念。而后陶行知先生结合实际和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在当时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中的开拓创新,把生活和实践引入学校教育中。关注学生和活动。“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核心,是陶行知再接受了杜威“教育即生活”观点后的教育理念。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在陶行知眼中,生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教育包含于生活之中,陶行知先生说:“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致于褊狭。”举个例子:
一只鸟生活在鸟笼里,主人会给他带来森林中的其他鸟给他作伴。也会将森林里的树枝带回来,便于鸟儿玩耍,活动。但其实,虽然鸟笼里时常能够迎来外界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也能够与这些新鲜事物有所接触,产生联系。鸟笼却终归不是森林。鸟笼无论怎样只是鸟笼,不是鸟的世界。
陶行知把教育即生活比作——有森林中新鲜事物的鸟笼。即请几个生活中的朋友到教育中来,捡几根“生活”里的枝叶到学校教育中来,这种联系生活的教育终究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中被束缚着。于是陶行知通过悟出“教学做合一”的道理后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不再致力于把教育变成生活和社会的缩影,而希望突出束缚,伸展到社会、自然和生活中进行活动。以此,生活便是教育,好的生活便是好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一盘散沙的生活便是一盘散沙的教育,教育不再被局限,确如是也。
教育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其理念虽关注未来,但其中的教育之于个人其实是为了建立起完满的生活,却也让人认同。完善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完满的生活便是完满的教育。
而我也认为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想让孩子优秀和与众不同,一定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和引导过程中,做了与众不同的事。这所有的前提都是我们的自我成长和修复。我们平和的去成长,默默的观察孩子,去爱他引导他。而所有人的成长都是螺旋式上升,并不完全顺利,一定也会有曲折,有起有落,只是我们确立了目标和方向,把该做的事做完,把该走的路走完,就一定会有想要的结果。一个孩子能够有梦想有追求,有能让自己面对挑战和机遇的能力,有感恩之心,有家国情怀,有爱和幸福的感觉,我想,这也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吧。而这个生命又是独立的,我们也一样,要先爱自己,做好自己,才有力量爱孩子,爱和榜样是为了更好的别离,作为父母的我们,共勉。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含义,而我们也希望从每一个细节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成长,当然这更是一个自我成长和自我管理的过程,教育不也就是为了生活的幸福和爱么。
在这里,我还想分享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成了海星们的“救世主”,他的经历被美国人类学家罗兰·埃斯利记录下来,作为教育故事广为传播。一个男子在海边散步,他看到一个少年正不停地从沙滩上捡起什么扔向海里。走近一看,原来他在把海滩上的海星扔回大海。他看了看周围,少年的身边到处都是这样的海星。几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满是海星,足足有上万只。“你为什么要把这些海星扔回海里去?”男子问道。“大海已经退潮了,到明天这些海星都会死的。”少年回答着,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可是你这样做多傻呀?你看看这四周,这么大的一片海滩上,到处都是海星。你觉得你现在做的事情有用吗?”少年正捡起一只海星,他顿了顿,把海星扔回海里,然后回答道:“起码对这只海星来说是很有用的!”这个小男孩在面对成千上万只海星即将因搁浅而死亡时,他开始行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将一只只孩子海星抛回到大海,那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然而,凭他一人之力是很难完成这个任务的,但他没有气馁,更没有退缩,而是坚持着继续做他的拯救行动,因为他心中有个坚定的信念:再小的努力也强过漠不关心,每一次努力对抛回去的那只海星都是有用的!
做教育,面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教育场景,我愿意做那个“扔海星”的人,我们,虽然只能为有缘之人,可我相信坚持做好和传播爱的力量。会有更多人愿意和我一起“扔海星”。
而我们的家庭教育也需要扔海星,同时我们自己也是海星,所有的学习和成长,自修和实践都是为了,让我们这颗海星,让孩子这颗回到大海,回到真正能够让他生存和生活的滋养之地,哪怕有风浪,也依然爱这自由和自在。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家提倡家校共育,也就是家校社会三方共育,我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扔海星的人,做更纯粹更本质的教育。
(以下阐述来源于百科)
学生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远远地丢在校门之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受教育。教育来源于人与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联。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本然的。现代社会提倡构建“学习社会”,倡导“终身学习”,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生活对教育的迫切呼唤。杜威“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主张都向我们阐明了生活与教育是互相融通的。缺乏教育的生活是盲目的、迷失的、低层次的生活;缺乏生活的教育,是无根的、脆弱的、干涸的教育。
所以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这不仅表现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更表现为教育原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本身,而不仅仅是生活的手段。教育在生活世界中发生,但生活世界不是教育的背景,而是教育的场域。然而,如前所述,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是制度化的、规范化的,它有可能因过于制度化和规范化而远离真正的生活。
所以,在教育生活中,重要的是要有回归生活世界的意识与人文关怀,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让学生的生命得到自然展现。只有恰当运用“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来关照教育,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完全释放。。。。。。
希望我们能给自己给孩子们带来更多幸福的教育,让生活幸福,让我们之间更爱。
最后,分享一下本课的结语:
我喜欢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孩子的可爱之处
又喜欢用挑剔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们所谓的成长
我把学生当作长大之后的老四
又把老四当作年轻时的孩子们
教育是我的事业又是我的生活
生活是我的教育又是我奋斗的动力
总之。。。
教育无处不在,爱在每时每刻~~
每周三周日晚9点,分享和孩子在一起的那些事,不见不散,爱你们哟
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感谢各位的关注与阅读!
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式关注筑梦教育!
抖音搜索:885586495
简书搜索:四儿妈思思
微博搜索:松原市筑梦教育
公众号搜索:zhumeng-jiaoyu
荔枝微课搜索直播间:松原市筑梦教育线上课程集群
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