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认知方面有个原理叫“对比原理”。即如果两个东西或两件事物,它的重要的程度有很大差别的时候,放到一起你会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别比实际的更大。
举个例子说,你拿完重的东西再拿轻的东西,你会觉得重的更重、轻的更轻。还曾经有一个实验室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很简单,他就让被试者左手放在热水里,右手放在冷水里,放一段时间之后,两只手同时放到温水里,你们觉得这个人感觉会怎么样?同样是一盆水,温度是一定的。但是这个人会感觉很奇怪,他的一只手觉得这盆水是冷的,一只手会觉得这盆水是热的。这个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体验到,这就是对比原理,基于之前的体验,同一样东西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麻省理工大学Dan Ariely教授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在《经济学人》杂志看到了一则广告,里面有3个选项,他对于人们会怎样选择很感兴趣,于是把这则广告给100个学生让他们去选:
A、59美元订阅“经济学人”一年的电子书;
B、125美元订阅“经济学人”一年实体书;
C、125元同时订阅“经济学人”一年的实体书和电子书。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结果是,16%的学生选择了“A”,84%选择了“C”。没有人选“B”,“B”,看似是个无用选项呢,于是他去掉选项“B”,让100个学生再选一次。结果,这次有了让人出乎意外的逆转。有68%的学生选择了“A”,32%选择了“C”。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是对比原理在作怪。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想要做某件事,聪明父母为了让孩子顺从自己想法或达到自己要求,他们通常会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利。让孩子做“选择题”,其中设置一些貌似无用的选项,但实际上它在孩子觉察不到的情况下,起了重要的对比作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的选择。最后,孩子通过比较分析选出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选项,同时也符合父母的意愿。这样就避免了父母孩子之间的矛盾,父母的要求孩子也会很乐意的服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