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又抑郁了,怎么办?”---90后的抑郁观察及抗抑郁指南

“我又抑郁了,怎么办?”---90后的抑郁观察及抗抑郁指南

作者: 林鲸鲸 | 来源:发表于2019-08-28 13:40 被阅读0次

    (一)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

    拿起手机,微信弹出一则消息,“我觉得我又抑郁了...”,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发来的,而拿起手机前,我刚在网上随便找了两套抑郁症自测题,测得的结果均是“中度抑郁症”。于是两个心情低落的人互相倾吐着内心的苦闷和不安,以及快乐能力似乎要丧失了的纠结。

    抑郁症这个话题,近几年我和好友已经反复讨论了很多遍,而每次讨论都没有结果,直到下一次抑郁席卷而来,进入又一个讨论的死循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谁都不确定自己自己是患了病理性的抑郁症,还是仅仅放大了生活琐事带给人的不痛快。

    好友近年来学业和工作压力巨大,期望预期与现实竞争的压力一波接一波袭来,或许是命里少运,或许是天要出此考验,好友的求学和求职之路都比较坎坷。挫折感、孤独感、理想主义信念的丧失感,常常让一点小事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她彻底推入深渊,陷入对生活的绝望、愤怒和冷漠。“感觉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一事无成?”好友发出这样的叹息。想到好友起早贪黑泡图书馆每天只睡6小时,辗转于几个城市面试奔波准备材料,我竟无话。安慰的话说出口也逊色不济,不如沉默。隔着手机屏幕,也许“抱头痛哭”一场来的更实在,更显慰藉。

    那么,好友是患了抑郁症吗?

    在浏览了很多资料后,我发现,临床上的抑郁症有三大典型特征:1.情感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对生活绝望,自责自罪,甚至有自杀意念;2.思维障碍,反应迟钝,言语减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交流困难;3.意志行为减退,欲望减少,不愿意参加外界活动,常常独处甚至不语不动。

    由于好友跟我不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不能常常见面导致我无法近距离观察,但是透过网络和电话,我“初步诊断”,好友对工作和生活计划周详,并且在努力向目标靠近,也能从和朋友家人相处中获得愉悦,严格来讲,应该不属于抑郁症一族,而是情绪型抑郁。当然,医学上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有一套非常详细和专业的检查测试流程,我的直觉性判断只能做参考了。

    在微信朋友圈检索“抑郁”关键字,共有14位好友发表了18条朋友圈,都用到了抑郁这个词,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2014年,加上朋友圈可见设置等因素,我相信实际的数量会更多。也许是巧合,假设这些圈友都患了轻度以上抑郁症的话,那么我朋友圈的抑郁症患病率达到4.1%,这个数字与全球患病率4.4%竟然惊人的接近。

    无论实际状况如何,可以确信的是,抑郁情绪就像病毒一样,逐渐侵犯和寄生在越来越多的人体内,也许某一天,它就会让谁得一场“感冒”。社会关系的原子化,生活节奏和压力的暴增,将孤独和不安变成人生的常态,抑郁情绪在全社会的蔓延几乎不可抵挡。疲惫不堪时,独醉酒醒时,如果有人问你一句,“你抑郁了吗”,如果细细推敲下来,谁又敢拍胸脯回答不呢?

    (二)匮乏和丰盈,哪个更易让人抑郁

    “你们年轻时候会感觉抑郁吗?”我问我妈。我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很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不能自拔。我妈回答,那会都吃不上饭,哪有心思琢磨这个。

    母亲是60年代末出生的,小时候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参加过农村生产队,吃集体大锅饭,成年后跟随丈夫来到城市白手起家讨生活。父母辈经历过的艰难困苦,很多影视剧都反映过,那种饥一餐饱一顿的日子是80后90后无法体会的。有一回看电视,我问电视里的人为什么都不围在桌子旁边吃饭,一定要蹲在墙根上吃,样子也不好看。我妈回答那会子没必要围着桌子吃,反正桌上也没菜,就一个空桌子,大家端着碗出来吃,乡里乡亲还能聊聊热闹些。从母亲的话里,我深深感到那个年代物质的极度匮乏。

    跟母亲深入聊天后发现,父母辈那一代人,普遍烦恼还是为生活挣扎,主要为了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当然,抛开整体性,关注到个体的话,抑郁情绪也不是没有,顾不上罢了。而90后的普遍烦恼也是为生活挣扎,但主要诉求已经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即自我价值实现。作为一名90后,我常常听到同龄朋友们抱怨工作,“我每天都很累很忙,但不知道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我的工作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我感觉自己离我想成为的人很远很远”...

    于是90后有了一个无法被父母们理解的抑郁理由:如何完成自我实现?50后企业家汪建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达过,西方那一套意识形态和人文主义本质上就是吃饱了撑的,如果没有摆脱贫困和饥饿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充分体现了上一代人与90后在世界观认识上的横向冲突和纵向统一。90后的一代,就是“吃饱了撑的”一代,就是开始反思人为何物以及生命意义的一代,也是经济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后的必然成长起来的一代。

    开个体差异及偶然性,假设吃饱饭的90后就是比没饭吃的60后更容易抑郁,是否意味着丰盈比匮乏更容易导向抑郁情绪?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搜集网络资料,发现有很多抑郁症患者通过去贫困山区支教,以及捐助贫困失学儿童治好或减轻了抑郁症。这些人都曾有世俗意义上体面的工作,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常常陷入自我怀疑。贫困山区的经历让他们在物质匮乏中帮助他人输出自身价值,完成了自我实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那么,这是否印证了匮乏反而能消解虚无感,帮助排解抑郁?又或者,我们的社会分工出了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自我价值,从而陷入心灵的生存困境?这又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学课题,需要更多的专业研究了。

    (三)小确幸,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日剧《我不能恋爱的理由》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工作恋爱双失的真子情绪低落的走进一家餐厅,当她将料理塞入口中的一瞬间不禁失声痛哭。餐厅主人大惊失色,真子则感叹道:“无论人生多么悲惨,好吃的东西仍然是这么好吃啊!”真子边哭边往嘴里送入食物的画面柔软的像一粒棉花糖,常常敲打着我的心。直到有一天我也像真子一样,同时品尝着生活的苦涩和食物的甘美,我也开始明白,小确幸对于当代年轻人的疗愈作用,约等于百忧解。

    小确幸,字面意思是微小和确定的幸福,常常指生活中那些简单易得稍纵即逝的快乐,夏日冰饮,雪天热茶,一日三餐,春风秋月,都可以称为小确幸。对于陷入抑郁情绪的人们来说,如果在巨大的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如果愁肠百转无能为力,能够有一刻将眼前的美好牢牢抓在手里,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前四者乃为人自然之苦,后四者任一皆可叫人抑郁寡欢。抑郁之人若能挣脱苦之枷锁,必如凤凰涅槃感受重生。小确幸能让人暂时忘却烦恼,但彻底摆脱八苦纠缠、摆脱情绪障碍,根本之策是精神自立。

    曾经在我自弃自恼郁郁挣扎之时,有一位年纪稍长的朋友劝导我,你现在这些烦恼和情绪过两年自然消散的,我在你这个年纪也有类似的经历。我问,现在的你不会被情绪左右吗?还是说你的问题全部都解决了。朋友回答问题还在,但是现在对情绪的掌控变强了,换句话说,“我想开心就可以开心,想不开心就可以不开心”。当时的我听到这种说辞,震惊之余满心疑惑。两年过去了,我逐渐体会到朋友所说的,对世界和自我有了充分认识后的,可以掌控情绪的自在感。这种自在感被我认为是精神自立。

    爱尔兰有位宗教学者巴克莱在《花香满径》一书中,总结了幸福生活的三个条件: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而这三个条件是可以通过自我认识和内在修养获得的,不需要从外部获取,而且可以源源不断的创造生活动机,因此比小确幸更容易获得持久的满足感。如果一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有想做的事,并且能爱身边的人,那么可以称他为一个精神自立的人。

    小确幸像多巴胺,那么精神自立则是胺多酚。多巴胺让人产生短暂的兴奋感、渴望感,胺多酚则会产生持久的满足感、幸福感、舒适感。当一个人的幸福不再完全来源于外部,患得患失,而是坚定的行走在自己的轨道上,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那么幸福感不再是飘忽不定的、神秘的、难以捕捉的,而是确实的、可靠的、牢牢握在手里的。

    (四)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写过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也曾被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所引用,而作者本人则在写完这本书后第五次自杀并且终于成功。这两部作品都非常致郁,有小伙伴表示看完后倒吸一口凉气,接连失眠好几天。

    我不止一次看到朋友深夜在社交网站上发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叹息,会心一笑的同时有些无奈。精神层面来讲,作为心思细腻、内心世界丰富又极敏锐的一类人,让人感受到“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事情太多了。我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成功争取到一个内部转岗的机会,当我进到新部门一年后才得知,有人因为这件事被迫转去我原来的岗位愤而离职了。这件事,我耿耿于怀内疚至今。我还曾目睹一个同乡,三年内在网上先后为母亲和妻子众筹治疗白血病的费用,心力交瘁,天崩地裂,最终母亲还是离去了。他是不是也会在深夜喘息之时感叹,“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生而为人,为什么抱歉?太宰治在书中描绘的主人公叶藏无法克服性格中的懦弱虚伪自私而随波逐流,清醒的意识到生活的痛楚却缺少勇气与之搏斗,书里的主人公最终也自杀了。也许叶藏的一生,就是作者的答案。以我有限的观察,在社交网络上感叹“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那些人,背后的隐藏情绪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对自我能力局限性的深深自责。

    对身边的人进行考察后会发现,任何人,都会偶尔产生“我很抱歉”的想法,这源于人性的善良底色,本质上是一种自省。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物有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会对自身行为进行总结,以期进化的更优秀,这也许是写在基因密码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绝大多数人力不从心,逐渐被这种反省机制所累,甚至反噬。有的人就会认为,我为什么是人呢,为什么不是猫儿狗儿,不是路边的野草或是石头,或者干脆从来没存在过。甚至有的人就此长期抑郁,感叹人生如梦一场空。但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孩子,恰恰是因为他对这世界存有足够的温柔。

    生而为人,不必抱歉。这一世,谁都是第一次做人,即使跌跌撞撞不能得偿所愿又如何,何必让心灵受太多外物所钳制,何必将快乐寄托在自己无法掌控的事物上?如果常常因为命运无常、自身力量渺小而自责,那么快乐很容易离我们远去。真正的长久的幸福感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清晰的自我认识,完善的宏大而具体的世界观,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探索。

    (五)你存在即是完美

    很多抑郁症患者最终都走向了自杀,演艺界文学界音乐界很多名人的传奇人生都以自杀终结,艺术人生戛然而止。或许敏感自伤的人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在音乐、文学、影视领域都有所成就。而且据我观察,大部分患抑郁症或者容易有抑郁情绪的普通人,一般也有非常好的艺术审美。

    我在东极岛旅行时,遇到了一个女孩儿,当时公历新年刚过完,冬季海风凛凛荒烟蔓草,几乎没什么旅客。女孩儿在青年旅舍工作,上岛之前在一家网站工作,加班是常态,公司人事关系复杂,又因为一些误会常常被新来的领导挤兑。女孩儿很努力想要被认可,最终还是陷入了无限的自我怀疑,离开公司找了这样一个岛生活。东极岛是舟山的离岛,一天只有一班船,晚上10点还会断水断电,岛上一片荒芜几乎什么也买不到。就是这样一个岛,女孩儿在这里过得很满足。她说在这儿可以睡到早上十点,天气好的夜晚还可以去看荧光水母,还能整天与猫狗作伴,而且可以亲自参与旅社的运营,而不只是处理某一个环节。

    女孩儿热情的向我介绍她理想中的生活,事实上因为是淡季非节假日,整间旅社只有我一个客人,音响在循环着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这一刻于我而言相当奇妙。但是女孩儿告诉我,在此之前她整夜整夜失眠,常常在深夜崩溃几度欲自杀。

    我想,东极岛的工作经历,较之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除实现了她对理想生活的一部分追求以外,也应该让她看到了生命的宽度和更多可能性吧。有些人天生享受出入高档写字楼、在会议室办公间发光放彩的生活,就有另一些人满足于一箪食一瓢饮、执着于操持小店一间、为他人的笑容而钻营,更有人此一时彼一时、喜欢在两种状态中不断切换。

    虽然商业广告诱惑人们占有更多物质,号召年轻人要站在聚光灯下赢得更多荣誉,但那并不意味着这是唯一的选择,也未必对每个人都是更好的选择。找到喜欢的事情,并且坚持做下去,只要它能完成你对生活的期待,那便是属于你的最好的生活。

    我一直不清楚如何形容我对生活的这些感受,那是无法用文字形容的对平凡生活的深深热爱。直到我点开B站热搜视频《存在即是完美》,看到160个快手群像,看到那么多努力生活的人,吹面人儿的踩高跷的装义肢跳舞的高空走钢丝的捕鱼的蹲墙角拉琴的,不论天南海北城市农村男女老少健康残疾。不到4分钟的视频看的人热泪盈眶,BGM唱的正是“你存在即是完美”。

    犹记得曾经到西安旅行,我没有爬华山,没有去秦始皇陵,甚至没有爬上西安城墙走一圈。偶遇的驴友惊讶于我对美景的木讷,大问“到底什么样的风景才能吸引你”?我回答普通的生活就很吸引我。其实我沿着城墙根走了两天,又去了兴庆宫公园。看到墙根儿下唱秦腔的民间艺人,路边纳鞋底或卖梅花糕的老奶奶,在树林里捉迷藏的说着陕北话的孩子,从附近学校来到公园散步的年轻情侣,以及在公园广场翩翩起舞的回族同胞们,我就感到一种情不自禁的幸福。虽然我只是一个过客,但是那种众生万象扑面而来的朝气,让我燃起了生之向往,看到更多生活的可能。

    我想对抑郁挣扎的孩子说一句,这世上没有一种你需要迁就的完美,因为,你存在即是完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又抑郁了,怎么办?”---90后的抑郁观察及抗抑郁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bpectx.html